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没有人就没有文化。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在既是膏壤千里,粟如丘山’,又是风炎土灼的齐国大地上,孕育了姜太公、齐桓公、管仲、晏婴、孙武、孙膑、齐威王、邹忌等一大批彪炳青史的杰出人物,正是这些杰出的人物,与齐地普通的劳动人民一起创造了博大精深的齐文化。
齐国历代思想家、政治家在探寻治国安邦道路的过程中,较早地把“廉”与国运兴衰紧密联系起来,在我国历史上首次提出“廉政”一词,并把“廉”放在“政之本”、“国之纲”的位置上。秉持廉为国纲、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倡导正己修身、勤俭执政的价值追求。伴随齐国 800 余年兴衰历程,经齐国历代明君贤相的不断继承、创新和实践,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新的发展过程,逐步积淀形成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廉洁文化。
1.姜子牙的“廉”
君主自律
姜子牙认为为国家的治乱兴衰,不是由天命决定的,而在于国君的贤明与否。如果国君贤明,自然“国安而民治”,否则就会“国危而民乱”。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君主的权力难以从制度和法的层面进行根本性约束。姜太公试图将“廉”作为道德层面的要求对君主行为进行约束,以规正君主的权力价值观,强化其自身的自我约束,借助道德的力量对君主的权力进行规范。
尊贤尚功
姜太公被封到齐国以后,与鲁国君主讨论“何以治国”时,姜太公明确地回答“尊贤尚功”。“尊贤尚功”的用人思想突破了当时周朝一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尊尊亲亲”的宗法传统,为齐国进取性、开放性和务实性的选人用人政策奠定了基础。
赏信罚必、以法肃贪佞
姜太公明确了以法治国的原则,明确指出严明法令,治国原则才能行得通,法令才得以彻底地贯彻执行,才能给老百姓带来利益。依靠严格的法纪来惩禁骄横贪奢行为。赏罚的最终目的是教化官吏什么该为、什么不该为,从而达到以罚促正,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赏信罚必原则。
爱民、富民、顺民的政治策略
姜太公对于人民大众的力量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认为人们是国家政权稳定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在中国历史上他首次把身处社会最底层的百姓看作国家的共同拥有者。君主只有与天下百姓同利害,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才能使政权稳固。
2.管仲的“廉”思想
礼义廉耻
管仲继承了姜太公的廉政思想,创造性的把“廉”与政治联系起来,将“廉”作为治国的基本纲领“四维”之一。何为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遮蔽,耻不从枉。治国“四维”也成为中国历代基本社会功德和价值观念的典范。
君主“贵当”
“贵当”即做事适当,不走极端,“猛毅之君,不免于外难;懦弱之君,不免于内乱”; 在言行上,君主不说“不可复”的话,不做“不可再”的事情。君主要心系民众,仁爱世人,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上好勇则民轻死,上好仁则民轻财。”
选贤任能
管仲继承和发扬了姜太公的用人思想,主张尊贤尚功,而且还强调因能授官,更加注重人才的品德修养、基层经验和实际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多层把关、层层筛选的选贤任能制度,不仅确保了选人的覆盖面,为平民百姓打开了进入仕途的大门,也在一定程度上过滤了贪腐奸佞之徒,保证了官员队伍的整体廉洁。
严明律法,奖贤惩贪
管仲非常重视法的作用,在我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了“以法治国”理念,明确指出“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君权不能由两家占有,政令不能由两家制定,以法治国不过是一切按法度来处理而已,以法治国,一切就变得顺利容易。主张用法治代替人治,依靠法来规范臣民的行为,对政绩突出的官吏进行奖赏以引导倡导勤廉之风,对贪佞奸臣以法进行严惩达到以儆效尤的目的。
以人为本
处于封建社会初期的管仲,在我国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成就霸王之业,始于以民为本,人民治理,国家就稳固,人民动乱,国家就危险。同时提出,“欲为天下者,必重用其国,欲为其国者,必重尽其民力。”想治理天下的国君必须慎重地使用国力,想治理国家必须慎重地对待百姓,想治理百姓必须慎重地使用民力。
3.晏婴及其“廉”的思想
首倡廉政,廉为政本
对于如何扭转乱局,固国兴业,晏婴把“廉”放在了治国理政的重要地位。晏婴继承发扬了管仲“国之四维”中“廉”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对“廉政”一次的含义做了系统的阐述。
以民为本
晏婴在继承管子“以人为本”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为本也”的施政思想,虽然身份卑微却不失尊严,虽然人生道路曲折坎坷,却不失堂堂正气,是将百姓作为自己的根本。统治者施政要从民众出发,谦卑但不失去尊严,灵活施政但又不失去公平公正,以民众作为国家的根本。
广开言路,从善如流
晏婴的劝谏思想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晏婴认为君主应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君主与大臣议政时,要营造宽松的环境,鼓励大臣提意见,说真话。二是,臣僚要不计私利,善于谏君。晏婴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名相,不避风险,敢于犯颜直谏,为民请命,被世人称颂为忠谏之臣。
以廉选贤、尚贤去奸
晏子主张施政“尚贤”,重用贤人来治理国家,认为善于治理国家的统治者在施政用人方面都是“举贤官能”,任用贤人治理国家,百姓也会跟着向善,晏子的“尚贤”主张是其政治思想的关键一环,晏婴对官吏队伍中贪佞小人的“伪廉”表现进行了归纳总结,从日常言行、交往之人、对名利地位的追求、对穷富人的不同态度等方面生动地刻画了表里不一的“伪廉”表现。从而形成了“尚贤去奸”的一体思想。
节俭戒奢、持廉守正
晏婴认为为政者不论职务高低、身份贵贱,都要站在利于治国理政大局的高度,对自身严格要求,身先士卒,发挥一名领导者应有的表率作用。晏婴的廉政思想不仅仅表现在语言论述和治国实践中,还表现在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突出的是他在实践中严于律己,坚持做到节俭戒奢,持廉守正,始终把“廉”作为行为之基,为政之本。
4.齐威王的“廉”思想
纳谏改过、以谋善政
齐威王即位之初,沉迷于酒色,不问政事。国内大臣结党营私,腐败贿赂之风弥漫,国内各诸侯国更是趁机并伐,齐国上下出现了“诸侯并伐,国人不治”的局面。后来经过“一鸣惊人”的纳谏经历,齐威王决定决定痛改前非、奋发有为,走上勤勉治国的道路。
铁腕肃立,倡廉惩贪
齐威王在中国历史上还以倡廉惩腐,严以治吏闻名于世。他听谏言立志革新后,从吏治入手,奖赏即墨大夫和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在齐国产生了极大震动。此后,齐国上下,吏治肃然,无论朝廷百官,还是地方官吏,都以阿大夫为前车之鉴,以即墨大夫为榜样,勤勤恳恳,忠于国事,人人不敢隐过饰非。
提倡节俭、禁止奢靡
齐威王提倡节俭,禁止奢靡。齐威王自己带头厉行节俭,不登柏寝之台游乐,”他也反对臣下讲究排场,更反对奢靡。,反对当时臣民衣锦绣而不穿布衣的奢靡之气,制定《锦绣之禁》的禁令,违者就是犯罪,如同犯了诽谤国王的大罪,严加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