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高校教学过程中的马太效应表现
 
更新日期:2020-07-14   来源:   浏览次数:10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表现一:每年的课程教学中总会有部分学生不能通过考核,导致拿不到必需的学分,而这对大三、大四年级面临求职、毕业抑或是退学等关键阶段的学生十分重

 
 表现一:每年的课程教学中总会有部分学生不能通过考核,导致拿不到必需的学分,而这对大三、大四年级面临求职、毕业抑或是退学等关键阶段的学生十分重要,很多高校会在教学计划外增设所谓的“重修班”(如参加下一学年的正常教学则时间上来不及),意即在正常教学过程外给这部分学生一个额外提前获得学分的机会。这一“人性化”的措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面临窘境:由于这一计划外教学的生源复杂,很可能遍及全校各专业学生(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授课面广),故其授课时间一般只能调整到周末,许多资深教师不愿承担此类教学任务,一般会以摊派形式安排年轻教师承担。针对这一类基础差且有部分学生态度不积极的授课任务较正常教学难度更大,理应安排教学能力强、经验丰富的老师担当,而多数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因此授课效果较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弱者不能获得较优质的教学资源导致其成长空间更为有限”的现象。
表现二:大学生在毕业前都要参加学校组织的毕设设计,这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一次综合考核,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十分重要。目前对毕设题目的选择多数高校采用双向选择模式,即指导教师发布毕设题目供学生选择,并从申请该题目的学生中选择中意的学生,这样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选择者和被选择者的满意度。然而在实行过程中,指导教师会优先选择成绩优秀的学生,而优秀的学生也会优先选择知名度高的教师,反观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反复被退选的过程中逐渐集中到少数年轻或低职称教师名下。相较于知名教授们,这些教师的能力水平偏弱,掌握的资源有限(如研究生名额偏少,要承担更多的杂务性工作),面对这一类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指导的学生,或无法提供足够的指导导致毕设效果一般,或花费大量的时间指导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在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均体现出弱者愈弱的不合理现象。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高校教学过程中的马太效应表现

下一篇: 高校教学过程中的马太效应表现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