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政治法律 » 正文
网络暴力相关理论及成因
 
更新日期:2020-07-14   来源:   浏览次数:20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网络暴力的含义传统暴力是指施暴者对同伴,蓄意地直接或间接的重复造成身体上或者心理上的伤害,它包含三个要素:第一,蓄意地伤害;第二,势力

 
 (一)网络暴力的含义
传统暴力是指施暴者对同伴,蓄意地直接或间接的重复造成身体上或者心理上的伤害,它包含三个要素:第一,蓄意地伤害;第二,势力高低不均;第三,在某段时间内反复发生。从微观社会学的角度指出,暴力主要由三种要素构成:首先暴力不容易发生,需要充满对抗性的紧张和恐惧;其次一方需要具有压倒性的优势,称之为向前恐慌;最后对抗性紧张、恐惧的路径是攻击弱者,挑选心理脆弱和身体脆弱的相关对象。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人们的生活与网络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手机,人们可以更加高频率地参与到网络生活当中。因此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暴力事件也开始层数不穷,网络暴力仿佛变成了一种网络日常行为。现在的网络暴力不再遵循强者欺负弱者的法则,也不需要双方当面进行,而是一种使用网络这一媒介,进行的有预期的各种权利侵害行为,可见网络暴力是现实生活中的暴力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二)网络暴力产生的外在动机
现代网络技术的自身特征,如匿名性、快速传播性、移动便捷性等相关特征,使网络环境和传统暴力环境相比更加安全,可以规避较多报复性行为,对暴力更具有吸引力,为网络暴力的实施提供了基础,使青少年表现出更加积极的人格,更倾向于表露自己的观点。当今社会转型加剧了社会认同的分化,弱者产生的极其不满和愤懑的情绪需要依靠网络作为宣泄的通道;再加上更多“网络推手”的出现,对网络事件推波助澜,在这种双重因素的影响下,网络环境表现的越来越缺乏秩序。
除此之外,由于校园精神文明管理缺位、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等原因,网络暴力现象已经超越了学校的边界,成为了一个更加需要关注的问题,不仅需要依靠学校专业人士来干预,还需要家长、政策制定者和新媒体行业的专家共同寻找对策。
(三)网络暴力产生的内在动机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暴力一部分源于报复,通过这一报复手段寻求自身的满足感和重新建立自身正义感。其次公正敏感性和同情也是大部分网络暴力存在的内在动机之一,网络受众对不公平现象产生同情,施暴者通过对自身经历的再次感受,愤怒情绪被不公平现象负面唤醒,进而使用在平常生活中不能轻易说出口的激烈语言或其他行动对造成不公平者或事件进行抨击。
从心理学取向出发,网络暴力主要是青少年的攻击行为,由于家庭环境、电视电影等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所导致的网络攻击。比如为了向群体内成员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力量而对他人实施网络暴力,或者较差的监护关系和频繁的家庭教育都会增加青少年进行网络攻击的几率。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网络暴力相关理论及成因

下一篇: 网络暴力相关理论及成因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