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先秦儒家对“成人”理想品格的追求
 
更新日期:2020-07-15   来源:   浏览次数:15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孔、孟、荀三者中,明确提出成人这一概念的是孔子和荀子。孟子虽未提及成人,但他所说的大丈夫同样是理想人格的一种表达。1.孔子的成人标准及其常态化

 
 孔、孟、荀三者中,明确提出“成人”这一概念的是孔子和荀子。孟子虽未提及“成人”,但他所说的“大丈夫”同样是理想人格的一种表达。
1.孔子的“成人”标准及其常态化表达
当子路问孔子何为“成人”时,孔子回答道:“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以臧武仲、孟公绰、卞庄子、冉求四人的品格特性为例,通过将其组合在一起来完成“成人”品格的建构。如果用当今时代的视角来看,孔子之言不经意间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理念相契合,因而这一段话可视为人之全面发展的初步规划。朱熹将“成人”解释为“全人”,是对孔子言论颇为中肯的理解。由于所举四人分别是在智、德、勇、艺等领域非常突出之人,练就其中一方面的才能已经绝非易事,更别提四者兼具了。基于此,孔子接下来为常人提升为成人提供了一个更具普遍性的标准,即“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论语·宪问》)。如果看见利益就能想到是否合乎义,面对危难敢于献身,早已约定的事不忘记去做,那就称得上“成人”了。孔子的这一补充,将严格琐细的行为标准转化为普遍的、人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的行为规范,这对于避免造就单一、刻板化的理想人格以及保障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有重要意义。
实则,孔子的“成人”观念有一个常态化的表达,即“君子”。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对孔子所言“君子”予以把握。首先,君子的行为原则是“义”。孔子以“义”“利”作为君子和小人相区别的标准,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喻于义”,即坚持为人的根本道义,也就是儒家的仁义之道。君子的毕生追求应该是“谋道”而不是“谋食”,心之所向应该是“忧道”而不是“忧贫”。君子和小人的差别在极端的条件尤其是困境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即“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论语·卫灵公》)。其次,君子的人格特征是文质兼备、内外兼修。“质”,即上文所言“义”,也就是君子品格得以挺立的内在道德支撑,这是孔子道德学说的根本基石和出发点。与此同时,孔子并未否定外在之“文”的作用,它具体指涉由礼乐教化所构成的行为规范。真正意义上的君子,既有内在的道德仁义,又符合礼乐教化的具体规定,可谓“内外兼修”。最后,君子的理想目标是内圣外王。无论是仁义之道的坚守,还是礼乐教化的文饰,都是从君子个人修养的层面而言,而孔子的关切并非局限于此,他认为理想的君子除了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修己”),还应忧心于他人和百姓,即“安人”和“安百姓”。
2.孟子的“大丈夫”人格及其内在道德支撑
孟子的理想人格学说由其著名的“人禽之辨”问题开启。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也就是说,人区别于禽兽的地方只有很少的一点点,而它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质。在孟子看来,这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点就是“由仁义行”(《孟子·离娄下》)。需要注意的是,孟子使用的是“庶民去”和“君子存”,这里的“去”和“存”道出了问题的关键,即作为人之为人之根本的“仁义”并非有选择性地赋予某类人群,而是普遍地为人所拥有,并且是生而具有的一种潜在禀赋。“仁义”虽然“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尽心上》),但这种“固有”之“仁义”并非一开始就是现成的事实,而是由“四端之心”的发端和扩充而坐实。“端”即端倪、发端,或者说是一种引发道德品行之确立的苗头。《孟子·公孙丑上》记载了这样一个经典情景:一个人若看到即将跌落井中的孩童,内心会油然升起“怵惕恻隐”之情,这种感情并非因为这个人与孩子的父母有私交而产生,并非因为考虑到救助孩子会得到乡邻的褒扬而产生,也并非讨厌孩子的哭声而不得已为之。这种感情,与任何功利性的考虑无关,而是完全由人的内在本性所生发,这便是“仁”这一道德品行的发端处。其他诸如“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分别作为“义”“礼”“智”道德品行的发端。顺此思路,成就仁、义、礼、智良好道德品行的必由之路,就是“四端之心”的“扩而充之”(《孟子·公孙丑上》)。
既然仁义内在,孟子所向往的便是“居仁由义”的“大人”,以“仁”作为居所、“义”作为道路,一切依照内在的仁义原则去做,如此才能达至完备的理想人格。如果谈及“大人”品格的具体表现,孟子关于“大丈夫”人格的具体描述则是最好的回答。孟子理想中的“大丈夫”能够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这是一种由内在的仁义道德所挺立起来的完美人格境界。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先秦儒家对“成人”理想品格的追求

下一篇: 先秦儒家对“成人”理想品格的追求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