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孔子学院中国茶文化传播现状与困境—以“5W模式”为视角
 
更新日期:2020-07-15   来源:   浏览次数:16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在中国形象塑造和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方面的效果有目共睹。仅就茶文化传播而言,自2014年全球首家以茶文化传播为特色的孔子

 
 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在中国形象塑造和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方面的效果有目共睹。仅就茶文化传播而言,自2014年全球首家以茶文化传播为特色的孔子学院在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揭牌至今,孔院立足各国国情,因地制宜地推出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茶文化课程及活动,基本满足了当地民众的需要,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必须同时指出,在孔院茶文化传播繁荣的态势下也存在着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和挑战。现有的茶文化传播以简单的基础兴趣课教学为主,辅之以茶文化主题活动,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缺乏系统针对性;茶文化活动看似五花八门,内容与形式却不离茶艺表演、茶文化讲座两大类,存在内容单薄、形式固定、缺乏新意、缺乏互动等问题。茶文化所承载的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核难以呈现,无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有效传播。
(一)缺乏高素质的、专业的传播主体
作为信息传播链条的起点,传播主体是传播工具和手段的掌握者,控制着信源内容的数量与质量,流量和流向,是传播过程的主导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信息内容的取舍,对于整个传播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孔院平台的中国茶文化传播属于异质文化传播,不仅需要传播者具有职业教师基本的专业素养、专业知识、专业情怀和教学技能,还需要具有专业的双语语言知识、扎实的文化功底和良好的跨文化适应性、跨文化交际能力、对跨文化敏感性认知及相应的教学经验与技能。需要兼具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能力和素养的杂家。
而现有的孔院茶文化传播主体远远达不到这种标准。从人员构成来看,不管是作为主要传播者的孔院中外方院长、孔院专职教师,还是作为辅助传播者的孔院志愿者群体、海外留学生,对茶文化知识的掌握、茶文化传播的技能、茶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等因素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不同;从管理模式来看,各地孔子学院接受学院总部的管理,总部提供统一的教材、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统一管理模式固然能简化文化传播的运作流程或成本,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孔院存在自身与本土文化融合交流甚至变通的差异。而目前各学院之间教学、管理经验的交流很少,各自为政,不利于孔子学院的长久发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灵活性的传播中国茶文化,展示茶文化中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思想精髓的传播者屈指可数。
(二)缺乏有内涵的、新颖的传播内容
孔子学院旨在推广汉语言文字及其所承载的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广泛全面,这就导致茶文化的教学往往流于表层,缺乏必要的思想深度。
首先,课程设置强调整体性与系统性,缺乏主题深入,很少开设专门化的茶文化课程,只能把博大的茶文化教学分散于不同类型的课程中,如:汉语综合课、文化常识课、中国地理课、中国文学课等,因此无法形成较为完整统一的茶文化课程教学体系,易使海外受众丧失学习热情与兴趣。围绕茶文化为主题的教材较少且种类不够丰富,成系列的教材或者辅助工具书更是稀缺,即便有教材也是作为综合教材的一种辅助补充,这些都对茶文化的教学与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其次,有关中国茶文化教学的内容过于简略,表现形式与文化意义阐释脱离。只注重茶的种类、产地等表面性知识而忽略了对茶文化背后的中国茶道、茶德等文化内涵的挖掘;只注重茶道表演的程式,而不探究这些意象背后的文化内涵,重形式而轻内容。受众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感官和审美享受,但对其深层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可能停留于表层认知,很难产生持久的共鸣和吸引力。
再次,对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内容过于保护也导致了一些“抱残守缺”的错误传播导向。中国茶文化传播大多仅停留在传统茶文化层面,缺少时代的创新性,在当今全球化开放时代,不能用一种与时俱进的国际化眼光看待问题,必然会制约中国茶文化的传播效果,最终制约中国文化软实力输出。
(三)传播渠道单一、传统,程式化倾向严重
受办学条件及教学思维局限的影响,孔子学院茶文化教学方法目前比较单一,教学活动多靠教师的讲解与知识点的灌输,缺乏有效互动与深入体验;即便开展一些茶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也离不开茶艺表演、茶文化讲座,程式化严重;茶座等商业化操作缺乏系统的文化底蕴,也很难形成群体性效应。
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助推人类进入融媒体时代,而目前孔院茶文化教学还主要依赖传统的课堂教学,科学技术力量介入不足,网络平台、自媒体、应用软件开发不够,网络资源更新缓慢,甚至缺乏必要的语言载体。
(四)缺乏有效的传播效果反馈和评估机制,系统化传播思维和传播效果评估意识缺失
传播学理论相对薄弱而导致孔子学院茶文化传播者缺乏对传播效果、评估认知和意识的基本理解,不能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形成对传播效果评估的重视。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等要素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与评价:目前基于孔院的中国茶文化传播采用的评估方式主要有横向的问卷调查、考试测验、访谈等;纵向的跟踪调研、个案研究则因为现实因素很难深入跟进。没有系统有效的传播效果评估与反馈,孔子学院无法及时根据反馈效果对文化传播活动做出相应的调整,影响了孔院对中国茶文化的传播效果。
(五)缺乏对受众的个性化分析
孔子学院受众个体存在复杂的多元化特征。文化背景、社会角色、民族特征等外部因素,性别、年龄、性格、兴趣爱好、信仰、教育等内部因素,都会影响茶文化传播效果。此外,在西方文化主导的国际格局中进行中国茶文化传播必然受到来自于意识形态、文化甚至政治因素等负向环境因素影响,受众群体的主观判断易受到误导,存在抵触排斥等负面情绪。而孔子学院教师致力于中国文化的整体输出,传播中往往忽视受众群体的差异性,把文化传播看作是单向度的灌输式行为,千篇一律地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传播,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茶文化传播效果受损。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孔子学院中国茶文化传播现状与困境—以“5W模式”为视角

下一篇: 孔子学院中国茶文化传播现状与困境—以“5W模式”为视角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