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妇女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力军
由于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人口转移到城镇务工,造成农村人口年龄结构上不合理的分布,导致村庄内急剧荒芜形成了农村空心化分布现象,从而形成了了四个群体,老弱病残妇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身体病残人士。当下,老人和妇女成为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而妇女既是实事上的户主,主导着家庭的生产活动,又是主要劳动力,承担着繁重的的劳动量。
(二)阻碍着家庭脱贫
造成贫困代际传递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影响因素。从家庭内部影响因素来看,主要有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性别、健康、基因遗传等方面。外部影响因素主要有家庭社会地位种族、信仰、宗教、生活环境等。由于农村妇女在家庭中承担着繁衍后代、照顾老人、教育子女的重担,她们的文化程度、教育理念、健康状况等整体素质决定着家庭成员的营养健康、医疗保障、子女早期教育和能力提升。由于贫困女性大多在营养健康、医疗保健和教育程度上较为贫缺,削弱了她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弱化了她们对子女早期的教育培养能力。她们在贫困中呈现出来的资源短缺、机会缺失、能力不足、受教育程度低等因素很容易传递到下一代人,导致贫困的代际传递。因此,妇女在家庭中特殊的职责使命使她们成为了贫困代际传递中的主要传递者,无形之中影响着家庭脱贫进程。
(三)消解着扶贫成效
经济发展并不等同于个体贫困纾解,经济增长也不会使贫困问题自然消亡。只有贫困家庭中有劳动能力并有劳动意愿的劳动力充分就业时,贫困状况才会得到缓解,贫困家庭的数量才会真正减少。从徐州目前贫困程度深,扶贫难度大地区的现状看,致贫返贫问题的根本性在于贫困者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农村中农业生产女性化发展趋势意味着国家省市县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与贫困的女性户主家庭关联度较小,扶贫政策对于贫困家庭通过提升能力获取资源和财富的帮助很有限。比如在精准扶贫中推行的产业扶贫,意在激发贫困家庭的内生动力,以此脱贫致富。但以农村妇女为主力的家庭来说,无力承接产业发展项目,加之性别、生理差别以及承担的家庭事务,她们根本没有能投入到产业发展上的时间和精力,扶贫效果也因此会大打折扣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