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非公经济政策的演变及其对非公经济人士的影响
(1)去除束缚,解放思想
建国之后,逐步取替私有制,计划经济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成为主体。当时我国的生产力严重落后于其他国家,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手工业阶段,对照经过几次工业革命的欧美国家,无论哪方面都远远不足。这就表明长期的公有制经济方式并不能使中国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于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希望和曙光。两年后的1981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国营和集体经济是中国的基本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补充”。国家政策开始明确认可个体经济的存在,这时开始给了一些早期“探险”的人以机会。但是由于中国当时长期处于公有制的情况下,人们对个体经济的认识有局限,且受到“官本位”、“重农抑商”、“君子谋道不谋食”的传统价值观束缚,个体经济的发展在思想层面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很多早期尝试的人都处于紧张忐忑的心态下,在夹缝中摸索着前行。于是1981年10月《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若干规定》,此规定对于群众思想的解放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推动了个体经济的发展。而且随着个别个体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雇佣工人的情况,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马克思也对雇佣工超过一定数量定义为剥削,重重的阻碍并没有阻止党中央发展私营经济的决心,1983年《当前农村经济改革的若干问题的通知》对存在的雇大工的现象也提出了“等等看”的政策,让实践来进行检验。
(2)规范治理,多元发展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先富后富的决定,准许一部分人通过辛勤的劳动先富起来,由先富的人带动其他人共同富裕。这是摆脱了之前长期搞“大锅饭”的平均主义,一些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带动中国整体经济显著提高。但也由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的政策,加上对于私有经济概念的初步转化,在利益的驱使下开始出现各种商业违法行为,市场秩序显现不稳定的状态,经济开始停滞甚至倒退。为了对使经济回归正轨,党中央1989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开始对私营经济进行规范管理。在进行整改之后,当年个体经济注册户数比上年下降了14.2%,从业人员数下降15.8%,产值略有增长。[5]在争论中持续增长的个体经济出现了下滑这无疑使人再次对私营经济的存在产生了质疑。然而在为期一年的治理整顿后,个体经济开始回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由于传统的思想加上长期的集体经济,早期的私营经济受到了不小的阻碍。对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更是成为私营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于是1992年的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对于私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强烈的推动作用。1992年10月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感受到了政策的春风,也被经济所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下海经商,其中形成了以陈东升等为代表的“92派”,这些“92派”的特点是之前要么在政府机关要么在研究机构,相比早期的农民阶层,受过专业的高等教育,思维行动能力更为专业。2001年中国加入WTO 世界组织更为中国在国际上的发展向前跨越一大步,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经济形式,形成了以马云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相关的企业家,这些企业家具有国际视野,抓住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入新鲜的血液。
(2)创新发展,激发活力
自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十分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国家大力帮助非公经济的成大壮大。2013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非公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从怀疑到肯定的艰难路程。2017年的中共十九大再次对非公有制经济对我国的重要性予以肯定“民营企业用近40%的资源,创造了我国60%以上GDP,缴纳了50%以上的税收,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也是用事实数据体现了非公经济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及肯定了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重要地位。同时十九大也为非公经济的发展指明方向,我国进入了新时代,经济要想发展,就必须要创新,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只有创新才是推动企业前进的源源动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