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路径对策
 
更新日期:2020-07-16   来源:   浏览次数:19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改革教育方式,注重教学内容与新媒体有效融合目前,我国大学生教育已迎来了00后,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新媒体环境中,对新媒体有着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可

 
 1改革教育方式,注重教学内容与新媒体有效融合
目前,我国大学生教育已迎来了“00后”,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新媒体环境中,对新媒体有着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可以称之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更加偏好于网络社交,喜欢混圈子,心理上自信而又孤独,遇到问题往往首先求助于网络,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些新情况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必须在方式和手段上与时俱进,要及时研究新时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展趋势,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将新媒体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平台之一,不断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高校可推动课堂开展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模式。合作学习由美国著名教育家David Knoots提出,指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学习方式,由学生彼此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学习活动。实现这一教学方式的前提需要在分组时遵循“异质”的原则,即小组成员间有性格、爱好、知识背景等差异。教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从小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总结三方面来指导学生深度参与小组学习。以创建公众号为例:事前准备:做好小组成员角色分工,材料收集,了解公众号、微博等如何构建,各尽其能,实现效率最大化;事中控制:分工维护公众号、微博等正常运行,组内讨论平台推广,另外可以借助新媒体展现小组活动日常,作为小组总结展现;事后总结:小组内容展示,选择组内成员共同认可的成员,阐述小组实现目标的历程。组内成员自我评价、小组成员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擅于发现每一成员的闪光点,赞扬其为实现团队目标做出的努力。“合作学习”模式,极大促进了同学之间以及师生之间交流,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与精神面貌的改观很有裨益。
2完善课程内容,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在新媒体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单纯地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其思想问题。从本质上来讲,人的思想和心理是一致的,但思想属于心理现象的较高层次,是人类独有的,是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可借助新媒体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图文、宣传片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授课内容和展示进行优化设计;改革传统思政教育考核方式,借助新媒体来展现学习成果,拓展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拓展,增强大学生的自制力和辨别力,保障其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尽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完善多级咨询机制,发挥三级联动育人重要作用
高校应完善以校内心理社团为主,院内互助小组与心理系教师紧急帮扶为辅的多级心理咨询机制,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改善大学生精神面貌。院内心理小组主要由辅导员与学生组成,大学生平常接触最多的便是学院的同学与辅导员,在遇到问题时,他们会更愿意和亲近的人倾诉,以缓解心理状况。院内心理小组的开展不仅能够加强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又能够及时发现彼此之间的心理问题,成为各高校调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阵地;校内心理社团主要以心理系学生为主,社团成员可以借助新媒体,如拍摄以心理学为主题的宣传片,宣传和普及心理知识,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除此之外,加强校际心理社团之间的合作,形成校际互助网络体系,实现优势互补;最后一层咨询则是心理系教师的紧急帮扶,主要为心理健康状况极度严重的大学生提供咨询,为避免紧急事态发生而设立的最后一道“防线”。完善多级心理咨询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健康三级联动机制,疏导和帮扶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4强化社会实践,注重个人构念培养
个人构念由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凯利提出,指每一个体都会从以往的实践中构建出自我认知体系,当个体再一次经历与过往相似经历时,会以原有认知来解释并预期事件发展。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认识具有指导作用。历事练心,个体经过大量实践的积累,其能力与心智才会得到不断提升,自我认知体系的形成才会趋于健康完整。因此新媒体环境下,提升大学生认知能力,丰富个人构念,各大高校应强化社会实践意识。注重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提供较长时间的专业性实践,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认知能力的提升有积极影响;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参加志愿者活动诸如义务支教、社区帮扶等,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丰富阅历的同时,有助于大学生找到现实生活中更多亮点,拓宽原有认知,促进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萌芽的产生,学会更深层次思考问题,理性看待这个拥有无数可能的世界。
5构建双重“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发挥协同教育优势
“三位一体”教育网络是指要充分发挥家庭基础教育、学校提升教育、社会依托教育的作用,全方位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目前“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多用于未成年人教育环节,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已广为接受,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教育缺失现象却很普遍。大学生独自一人脱离原生家庭异地求学,面临全新的环境和人群,处于心理“断乳期”,更需要父母的及时引导,家长不应仅作为物质的提供者,更应该配合学校引导大学生的心理成长,鼓励学生快速适应新的环境。
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对于大学生心理教育,有必要构建双重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实现由传统粗放式教育向协同教育模式的转变。第一重网络为家庭-学生-学校“三位一体”网络。家庭教育作为奠基性教育,伴随个体一生的成长,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实现家庭教育对学校与社会教育的反哺,辅助引导孩子走出心理困境。学校教育是“三位一体”教育网络的核心,是实现家庭教育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链接,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联动效能,通过“键对键,面对面”等模式,打造线上线下优势互补平台,为大学生匿名咨询提供有效渠道,既可满足不同性格求助对象的需求,避免性格内向学生在面对面交流时的尴尬,又能跨越时间与空间界限,将学生家长纳入关注大学生成长的责任人,实现学校-学生-家庭有机结合,及时洞察大学生的心理走向,为有效预警心理异常学生,提供数据分析基础。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路径对策

下一篇: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路径对策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