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自试点探索以来,各高校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实践,总体来看,依托新文科基础课程,增加实践类课程、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类竞赛和获得创新创业学分等。衍生出来的具体问题有:
1.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晰
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支撑学生创造力提升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应都以创造力为核心。目前,高校学生培养目标千篇一律,流于形式,没有将目标和各教学环节有效衔接和设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缺乏有力支撑。
不仅如此,与新文科教育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学生依托第二课堂覆盖面较小,不能形成全员参与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学生范围内不能引起强烈反响,进而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2.毕业要求指标和培养目标“两张皮”
新文科专业都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设定了创新创业能力毕业要求,但是毕业要求的指标分解缺乏与课程目标乃至培养目标的有效衔接,且指标测算维度片面,没有对毕业生进行跟踪、反馈,无法考量学生创造力的达成程度。
3.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考核内容、课程考核方式都为培养目标做支撑,课程效果的评价直接关系学生创造力实现的程度。目前,部分新文科课程考核的内容与该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不匹配,且课程考核方式单一,课程评价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无法量化。
4.尚未形成得到广泛认可的大学生创造力评价标准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至今,尚未形成公认的、客观的评价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标准。评价标准的不完善会导致两个方面问题:一是无法识别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因此就阻碍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改进;二是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和学生难以形成有效的资源配置和激励手段。
5.创新创业教育持续改进缺乏内在推力
OBE教育理念的一大特点就是持续改进,是开放、动态的持续改进,而目前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内在推动力,是因为学生获得了学分,不论成绩好坏,没有进一步的跟进、完善和打磨,学生获得了相应学分就可以毕业,对学生而言,没有自发的强烈的持续改进的动力和耐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付出没有得到及时的认可和长久激励,也就丧失持续推动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的动力,耗费时间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