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标准》)
显然,《标准》对语言的定位是工具性的“交流沟通的能力”。但是,在我看来,并不能把语言仅仅定义为一种工具。海德格尔有一句很经典的话: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这句话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语言对于人来说,本质上不是工具性的,而是存在性的。语言通过命名和指称,把万物召唤到我们面前,让宇宙万物在我们面前显露出他们的存在;同样地,话语赋予了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让我们的存在敞开、显现在这个世界之中。没有语言,我们何以领悟和度量宇宙万物?没有语言,我们的存在又何以显现?所以,语言为我们构筑家园,语言是我们存在的安身之处。
我当然并不否定语言也有工具性,但是工具性并非它的本质属性。当我们只是把语言当作工具,语言也就会背离我们的存在。今天,只要听一听周围众语喧哗,甚至反省你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你会明白语言如何被金钱、权势、时尚、技术等所支配,你会明白存在其实已经被喧哗众语所遮蔽。
我们是不是必须重提“我口写我心”?只有在“口”与“心”同一的时候,语言才是存在的家园。
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理念,我们在使用语言,语言也在构筑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在塑造一个人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