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情境的“真实性”原则,首先要立足于“作品情境”。“情境”既然都是课堂内容所涉及的“语”境,我们就必须区分两种语境下的情境。一种是教师与学生对话“现实语境”;一种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虚拟语境”。而存在于语文课堂中的“表层热闹”:教师看似在“指点江山”,慷慨激昂;学生与教师看似打的“热火朝天”,但到追问学生何为“江山”时,却是茫然不知所措。这种课堂现象就是典型的注重“现实语境”,而忽略学生与文本交流的“虚拟语境”造成的,是一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教学模式。“现实语境”和“虚拟语境”共同构成了语文教学的情境。所以,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一定是要立足于“作品情境”而展开。
学习材料是作者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精心构筑的特定时空,富含着丰富的情、意、理,这是作品的情境。作为学习者学习语言文字作品,就要“沿坡讨源”,“批文入情”。进入作品的情境,体验感悟,领会和理解作品的情、意、理。但对于文化和传统而言我们每个人都是迟到者,时空差异上造成的“陌生化”,让学生与学习材料之间有了一种厚重的“距离感”,单靠学生很难领会到作品的中富含的情、意、理。语文真实情境,强调的不是要布置一个与主题或课文相关的外部环境,以为讲《望庐山瀑布》就要上庐山,讲杜甫就要走杜甫走过的路线。而是教师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语言基础,精心创设一个学生相对比较熟悉又和作品情境相符合的真实情境,学生在这个情境里,能够真切的感受到作品的存在,从而缩短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