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情境的“真实性”,还体现在用实践活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可以迁移的真实的能力。王云峰提到:“语文情境既要包含语言学习的材料和范例(主要是文本)、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则(即必要的语言运用原理和听读说写的方法)、又要包含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有变化的语言运用情境,以及在这组情境中展开的具体可控的语言实践活动。”
语言运用的情境就是教师为学生能力达成而创设的知识问题情境,解决真实问题的关键又要靠学习活动的推进。学生在具体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些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合作,解决老师真实问题,获得言语实践的真实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习了也如何合作构建知识,形成了自主学习和自我梳理探究的能力,并由此生成可以迁移的知识和技能。一堂好的语文课,下课铃声的响起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的结束,其实是学习内容延续的开始。这种能力是真实的,不仅仅局限于解决语文课堂上的真实问题,还能解决与生活相联系的真实生活问题。
王宁教授说,真实情境不是老师想出来给学生被动接受的。真实情境贯穿每一个学习环节,开始确实是由老师领进门的,之后,就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步步推进,每一步都是真实的,每一步都是在前进。没有学生的活动,怎能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学生不努力进取,怎能衡量他们能思能想的高度?而老师不引导学生利用资源深度阅读、深度写作,深入梳理、深入探究,又怎能带领他们达到应思应想的新高度?所以,语文情境的真实性,还应强调学生的主动投入,教师的思维引领。没有思维引领的语文情境只是不知其言的“随声附和”;没有学生的主动投入,语文情境只是学生的空洞乏味的“知识灌输”。
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多媒体手段的使用,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音乐、影片、图片等媒体手段去刺激学生感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身临其境”的进入老师所创设的情境,助力教学目标的达成。
总之,语文的真实情境不是独立于文章与课题之外的“外部环境”;不是教师脱离文本的“自导自演”;不是学生没有思维的“随声附和”。而是一个立足于“这一篇”,以有效知识为中介创设的,能满足实际学习需要的,联动学习思维的问题情境。用实际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既运用内化了语文知识,又生成可以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是一个符合“主客一体”哲学观的,致力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