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一词指的是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启蒙”一词有开导蒙昧,使之明白事理之意。政治启蒙指的是社会或社会群体对其成员进行政治意识、政治理念、政治文化和政治信息的教化与引导, 使社会成员初步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政治观念。可以看出,政治启蒙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双重统一。
(一)政治启蒙是国家培养未来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成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条件,也是维护国家繁荣稳定的必要条件。美国学者赫伯特·海曼指出,成年人的政治态度一旦形成,便不会一变再变,这就意味着儿童的政治社会化比对成年人进行的宣传更为重要,而且不管政府、政党、压力集团等花费多大气力,对成年人的宣传毕竟只能取得有限的结果。因此,在小学阶段就要对学生进行政治启蒙,让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政治启蒙作为国家自上而下开展的对公民政治观方面的教化与引导,为统治阶级服务是其内在要求。从国家层面来说,政治启蒙的实施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未来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二)政治启蒙为儿童的政治社会化奠基
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认识,形成和改变自己思想意识的能动过程。儿童时期是个人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开端,也是个人政治观的塑造时期。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相一致,儿童的政治社会化也是有其发展规律的。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将儿童的政治社会化分成四个阶段:政治化、拟人化、理想化、制度化。儿童最初主要通过与他直接有接触的政府人物(警察)和遥远的政府角色的象征(总统)了解政治体系(政治化)。这样,他认为政府的象征就是这两个人(拟人化),他认为这两个人是有力量和仁慈的(理想化)。随着儿童趋向成熟,早期对政府的这种理想化和拟人化观点逐步改变,继而认为政府的象征是各种机构(制度化)。[4]根据伊斯顿的理论,儿童的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治化阶段即为儿童政治启蒙的阶段,儿童的政治启蒙教育做得好与不好直接影响未来少年儿童对政治生活的兴趣、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和对国家与社会的认同等。政治启蒙作为儿童的政治社会化的奠基,理应得以重视。
(三)政治启蒙是塑造健全人格的应有之义
随着脑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人脑的活动主要依靠神经元。其中神经元的数量只是产生思想意识的基础,对于思想意识的发展与成熟来说,神经元突触之间的结构和生活经验的刺激更为重要。良好的神经元结构依赖外部刺激,当我们对儿童进行有目的的外部刺激时,一些神经突触可以保存下来并形成一定的结构,从而使特定脑区的特定神经网络反应更加灵敏。因此,在神经系统飞速发育的儿童期,个人的经历会对个人人格与行为模式的塑造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当下,从小学阶段进行政治启蒙,可以让小学生从一开始就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和价值观,以减少外界不良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若在小学阶段减弱甚至失去政治启蒙教育,难免会让小学生在政治观上出现“空白”,政治观上“空白”的人,也无法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随着小学生的不断成长,要想弥补这块“空白”也会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