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们通过多年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研究,从不同视角阐述了什么是数学理解,梳理相关文献,笔者发现学者们主要从认知、性质、教师和学生四方面归纳了数学理解内涵,综合来看数学理解是指学生在教师教学的影响下,能够将已有的数学经验与数学知识进行相应的分析、整合,认识数学概念,领悟数学知识的本质,找出数学知识发展的规律,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网络,将数学知识转变成自己特定的数学能力。
数学理解具有以下关键特征:第一,层次性。指数学理解是一层一层逐渐向前发展,后面的理解层次依赖前面的理解层次。第二,过程性。数学理解并不是通过一次活动就能够完成任务、达到目标,而是一个多次循环往返的过程,即数学理解具有过程性、生成性。 这表明,数学理解的增长不是线性、直线式过程,而是一个动态发展、逐渐深入的过程。 第三,情境性。数学理解需要借助生活情境才能实现。“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是我们的研究已经认识到理解的增长是在情境中发生,所以对理解增长的研究必须考虑到个体在某种情境中的相互作用,包括与学习材料、其他学生和教师的交互作用”。第四,折回性,也可称为回归性、往返性,是指学生的认知并不是直线上升式,而是一个循环往复、经常往返的过程。这四个特征启示我们,数学理解是学习者认知持续发展的过程,学习者需要借助情境来理解知识,在理解过程中学习者的认知可能会出现折回、往返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