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3年,蜀汉先主刘备兵败病逝于白帝城,益州郡大姓雍闿、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夷王高定等乘势反叛。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三月,蜀汉丞相诸葛亮亲自率军南征。关于诸葛亮南征的路线,方国瑜先生曾做过详细考证。他认为,建兴三年 (225年)春,诸葛亮出兵, 由成都沿崛江而下至僰道(治今四川宜宾市),以僰道为经略南中之重镇,而后分兵三路: 诸葛亮入越嶲、马忠伐牂牁、李恢向益州。诸葛亮一路而言,是溯金沙江经安上县(治今四川屏山新市镇),军于卑水(治今四川昭觉),破高定军,进邛都(治今四川西昌),而后南下会无 (治今四川会理),五月渡泸水(今金沙江),追击孟获至滇池,与李恢会师,经汉阳(治今贵州威宁),会见降人李鸿,而后返回成都。可知诸葛亮所率之军入南中时主要取道川西、云南,但归途时曾到过贵州西部。
李恢一路从僰道向益州 (治今云南曲靖) ,击破敌人围困,追至盘江(今南盘江),而后北上滇池与诸葛亮会师。李恢为建宁人(治今云南曲靖),刘备定蜀后,以邓方为朱提太守、庲降都督,治南昌县。邓方死后,刘备问李恢谁可代之,李恢自信满满毛遂自荐,引用西汉典故称:“西零之役,赵充国有言:‘莫若老臣’”。刘备遂以李恢为都督,治平夷县(今贵州毕节市)。李恢为南中人士,诸葛亮南征前就已在南中为官,熟知地理民情,故能够孤军深入,“南土平定, 恢军功居多”,其作战涉及之处,当涉及贵州西部地区。
马忠一路的作战区域与贵州联系也很密切,但记载很少。《三国志》载,“(建兴)三年,亮入南,拜忠牂牁太守,郡丞朱褒反,叛乱之后,忠抚育䘏理,甚有威惠。”《华阳国志》亦只称“马忠破牂牁”,可能蜀汉军在这一路的进攻并没有受到太多阻碍。牂牁是贵州早期历史中的重要政区名,《华阳国志》载,“周之季世,楚威王遣将军庄蹻泝沅水出且兰以伐夜郎,植牂柯系船,于是且兰既克,夜郎又降,而秦夺楚黔中地,无路得反,遂留王滇池。蹻,楚庄王苗裔也,以牂柯系船,因名且兰为牂柯国,分侯支党传数百年。”庄蹻入滇的事迹历来争论较多,姑不论之。此段言庄蹻入滇,克且兰以为牂柯国,又降夜郎,遂王滇池,应与事实不符。《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并没有牂牁国。相关的记载称,元鼎六年(前111年)南越反,武帝调兵数路平叛,令驰义侯于犍为发西南夷兵,将下牂牁江,与诸军会与番禺,且兰君恐率军远行后旁国军队虏其老弱,乃率众反,杀使者及犍为太守。巴蜀士卒在南下途中,南越已平,汉武帝遂令其在八校尉率领下北还灭且兰,接着又诛灭“常隔滇道”的头兰国,遂以所平之地设牂柯郡。可知且兰国至汉武帝时期仍然存在,而牂牁本为河流名,作为政区之名应于汉武帝时才出现。牂牁郡有辖县十七:且兰、镡封、鄨、漏卧、平夷、同并、谈指、宛温、毋敛、夜郎、毋单、漏江、西随、都梦、谈槀、进桑、句町。东汉仍置牂牁郡,省都梦县,其他与西汉同,这些地区大致包括今贵州的北部、西部地区及四川、重庆南部部分地区。
南中对蜀汉政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南中平定后,蜀汉“军资所出,国以富饶”。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明确表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故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平定后也非常重视对其的经营,“都督常用重人”,先后以李恢、张翼、马忠等名将镇守其地,将其作为筹措兵源粮秣以为北伐之资的后方基地。兵源方面,一是“收其俊杰”,选拔建宁爨习,朱提孟琰、孟获等为官屬;二是“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飞军”,组织了一个富有战斗力的军队。粮秣方面,“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自汉武帝始,朝廷开始在南中设立郡县,然这些郡县地处少数民族聚集之腹地,地域虽广,但真正纳入中央王朝直接管理的编户人数非常有限,不能为国家增加税收。相反,为了维系这些地区的统治,中央王朝还需派遣大量军士驻扎该地,军粮亦由内地筹集挽运。蜀汉诸葛亮定南中后,开始在南中筹措粮秣兵源,从而与该地区建立了更为紧密的联系。而后随着中国陷入长期的分裂,对南中的统治也时断时续,即使这些地区臣属于中央王朝,大多数时间也只能任由当地少数民族自治,无法实现有效控制。这些地区的地方长官,有非常强大的自主权,实际与地方割据势力无二。特别是到了南朝时期,“州在僻远,所管郡蛮不识教义,贪欲财贿,劫篡相寻,前后刺史莫能制”,处于失控状态。唐宋时期,先后建立了强大的南诏、大理,统治范围包括贵州西部,贵州其他地区亦为羁縻府州,并不直接统治。故直到元明时期中央王朝势力重又进入之前,贵州对中央最深刻的印象更多仍停留在蜀汉政权,而诸葛亮作为平定南方的统帅,很多时候就是蜀汉的化身,不管是诸葛亮或是其他蜀汉将领所到之处,都会流传为诸葛亮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