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旅游地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服务于旅行社导游、计调及外联等工作过程,设置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我国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基本特征及形成原因,熟悉各旅游区域的特色旅游资源及其价值,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及欣赏旅游资源的能力。
结合岗位要求、专业标准、人才培养目标及立德树人理念,选择“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中国旅游地理》(李娟文,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重点针对中国10个旅游地理区域进行授课,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选择项目七“山水神秀-吴越文化旅游区”,围绕苏州园林将教学主题设计为:梦回姑苏,赏园林,安排2个学时,目的是带学生一起去欣赏苏州园林,让学生熟悉著名旅游景点苏州园林的特色,并能够在以后的导游讲解中进行展示,也为学生以后带领游客欣赏吴越文化—山水园林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学生的个性特征表现为:具有旅游情怀,乐于探索,善于表现,爱好网络。学生在前期已经学习了《导游实务》、《旅游概论》、《旅游市场营销》等课程,并具在平时的兼职过程中拥有了一定的旅行社实践经验,具备了旅游景点解析、提供导游服务和旅游产品宣传的专业基础,但因难以深入各旅游区域实地考察,所以面临无法感知景点、文化体验不深的难题。
3.教学目标
结合教学内容,将教学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掌握苏州园林的基本特征及蕴含的文化;能力目标:能够展示苏州园林的特色;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欣赏旅游资源及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
4.重点/难点
通过课前对学生进行的测试,确定本次课的教学重点:苏州园林的特征及文化内涵;教学难点:模拟导游讲解苏州园林的特色。
(二)教学策略
1.教学模式:
本次教学运用翻转课堂理念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中将传统教学和翻转课堂相混合;将课堂讲授与线上教学相混合;将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相混合,将过程性考核和总结性评价相混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教并重,既注重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又强调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创设学生可操作的四大任务:1)分享园林印象,2)发现园林特征,3)挖掘园林文化,4)展示园林特色,驱动学生自主探究,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逐步掌握所学知识。
(2)情景模拟:以职业能力目标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分解工作任务,通过模拟导游讲解,使学生能够初尝职业实践,以加深学生对苏州园林特色及文化内涵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导游讲解能力。
(3)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中让学生在参与中自然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后通过任务驱动学生继续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
(4)小组合作: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各项任务,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学习的深层次拓展,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3.信息化教学手段: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各个环节,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与信息技术充分结合,促使课堂效率最大化。
(1)网络教学平台:“课堂派”
利用“课堂派”教学平台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教师全程监控学生学习过程。课前学生在平台自学相关教学资料,完成作业并上传平台,也可自行下载所需资料;课上教师利用平台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互动/测试/话题讨论/投票等,激发学生教学兴趣,课后教师仍可通过平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和提升。
(2)APP:口袋导游、微信
口袋导游:学生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了解苏州园林的各个景点,也能利用语音导游讲解捕获导游讲解的关键节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微信:给师生创造一个互动和交流的平台,突破空间的限制,方便教师快速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答疑。
(3)教学软件:中经世林导游实训平台
通过三维仿真模拟技术,360°呈现旅游景点的真实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全景模拟导游实训,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对景点体验。
(4)VR虚拟仿真
将学生置身于三维动态视景中,让学生进行空间沉浸式体验,实现人景实时互动的体验式数字教学,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感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