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医学技术交流的蓬勃发展,作为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教学的重要分支,医学英语教学已经开始滞后于医学院校学生及医务从业者专业英语学习的目标需求与学习需求:医学英语师资缺乏,各院校只能运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按照平均水平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造成水平好的同学失去学习兴趣,水平差的同学难以掌握的结果;对于医务从业者而言,这种基础阶段的医学英语学习并不能满足走上工作岗位后不断加深和拓展的学术研究与国际合作交流的要求。因此,医学英语分级教学势在必行。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加德纳(H.Gardner)提出受先天能力、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者存在个体学习智能差异,并且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效率,学习风格和学习结果,但是学习智能并非一成不变,通过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体本身的努力,学习者在任何年龄阶段都能不断发展和提升自己。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提出的“i+1”理论也为语言分级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才是二语习得的有效途径,在“i”目前水平的基础上,经过努力获得稍高于当前水平的目标语言知识“1”,使学习者能够保持持续学习兴趣, 取得良好学习效果。 “i+2”会导致语言学习者学习水平与学习语言之间的距离太大,使学习者产生焦虑心态,丧失自信,放弃学习;而“i+0”会让学习者因毫无挑战性失去学习动力,同样以失败告终。据此,医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英语学习水平和学习需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输入适合的语言材料,从学生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随着ESP在高校层面开展并逐渐演变为EAP(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其又被细分为通用学术英语EGAP( 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 和专门学术英语ESAP ( 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蔡基刚先生认为“前者主要训练跨学科的学术口语交流能力和学术书面交流能力,如用英语听讲座、记笔记、进行口头陈述、参加学术讨论,撰写文献综述和论文等。后者是以某一学科领域为内容的英语教学,如金融英语、软件英语、科技英语、工程英语、医学英语和生物英语等课程,但这些课程只是通过专业知识为载体进行特定学科的词汇、句法、篇章、体裁和交流技能的教学。”ESP并不一定要从中高级英语学习者开始,“而培养学生为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共核学术交流能力的教学完全是可以从大学新生就开始。”由此可见,医学英语教学可以分层次教学,由共核学科教学(如学术语言技能训练)向学术英语专业领域教学深度发展,从而最终实现专业领域交际的目的;而学生也可由一般专业英语基础起步,在专业知识积累的过程中,经过不断努力,进入专门学术英语高水平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