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统爱国主义的内涵
中华民族在其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孕育出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将各族人民紧紧的团结在一起,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西周时期的宗法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将各个家族联系在一起,家国一体,产生了“保其家邦”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国家意识的雏形,在这里国家指的是周天子分封的各诸侯国。这一时期诸侯争霸,更多的体现的是保卫国家的意识。“临患不忘国,忠也” “将死不忘卫社稷,可不谓忠乎! ”汉唐时期的爱国主义思想更加成熟,与之前最的变化就是“国”的含义。这里的国指的是已经实现了多民族统一的中国,不再是分封各地的诸侯国。同时,报国的观念开始流行。《忠经》提出了四条报国之道,“一曰贡贤,二曰献猷,三曰立功,四曰兴利” 宋朝之后一直到清朝,爱国主义思想不断发展和成熟,其对于普通民众的影响不断扩展。在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逐渐增多,元清两朝的统治者还是占人口少数的民族,这激发了普通民众反抗民族压迫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出现了更多的表达爱国主义的词汇,“忠君”“利国”“为国”。朱之瑜认为,“申孝悌之义,忠君爱国,而移风易俗,何歉焉?”朱熹指出,“古人做事,苟利国家,虽杀身为之而不辞”。传统的爱国主义,在民族矛盾激烈时最为明显,表现了对于国家各项事务的责任意识,一心为国、忧国忧民。
2、近代爱国主义的内涵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饱受屈辱的近代史序幕,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贯彻于整个近代史的主线就是救亡图存,这大大激起了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爱国主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清朝历次与帝国主义列强的战争大多失败,其结果就是签订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赔款、割地,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使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大批有识之士纷纷行动,康有为成立了以“保全国地、国民、国教”为宗旨的保国会,孙中山领导成立了兴中会,其目的都在于救亡图存、实现国强民富。1905年,同盟会成立,孙中山为其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鲜明的表达了其政治立场,有力的推动了革命的发展。1921年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以后,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领导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战胜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了民族解放。打跑了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反动政府,建立了新中国。百年的近代史融进了多少仁人志士的鲜血,才最终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爱国主义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发扬和广大,这为我们取得最后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3、现代爱国主义的内涵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革开放,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这成为现代爱国主义的主要特征。新时代,这主要表现为继续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前,毛主席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在天安门向世界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可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百废待兴、一清二白。工业基础薄弱,“洋火”“洋钉”“洋油”都需要进口。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人民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提前一年完成一五计划,建立了初步的工业基础。留学海外的中国学子,纷纷放弃海外优厚的待遇,冲破重重阻挠,坚决回国参加建设,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钱学森,充分体现了学子们的爱国之情。这些科学家坚持自力更生,克服巨大的困难,完成了“两弹一星”的任务,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做出了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创造性的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转变。习近平指出,“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砥砺奋进,积极投身于社会现代化建设,这才是真正的践行爱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