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握活动目标的基本趋向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具有宽泛性的特征,活动设计者往往会采纳生成性目标取向或表现性目标取向。主要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对游戏计划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度,因为游戏的自发性使游戏不可能被计划。但总体上来讲,也存在对各种可能进行计划的趋势。二是活动设计者很难做到完全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去设计数学教育活动,因此低结构的数学教育活动显得很重要,活动目标也应当趋向泛化。
以大班数学活动《变成8》为例,目标制定如下:在操作和游戏中,初步感知8的分解与组合;能和同伴互相商量、合作完成竞赛游戏;有兴趣参加竞赛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这种以非具体方式表述的目标,源于教师对幼儿自身发展、教育活动过程,同伴互动价值的关注。
(二)开发具有实用性、新颖性的游戏材料
在幼儿的游戏中,教师作用的一个关键方面就是为他们提供一种适宜的环境,保证提供的活动的吸引力与多样性。一套反复被使用的操作材料,不仅不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可能让幼儿产生厌烦情绪。与幼儿园其他领域不同的是,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更强调幼儿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建构数学概念。因此,教师要仔细考虑游戏材料的特点,选择和幼儿生活经验相关,能够反映出当前主题和内容的材料,必要时开发一些具有实用性、新颖的游戏材料,为幼儿提供多样体验。
《变成8》的大班数学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记分牌和火车头等游戏背景材料。还准备了幼儿的操作材料——红蓝两色的若干点子卡片(即火车厢),小小卡片因为玩法的不同以及竞赛元素的加入,幼儿在兴奋和激动中体验着各种可能的组合。
(三)设计游戏化教学策略
关于游戏化教学策略的概念目前教育界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我们可以认为游戏化教学方法是游戏化教学策略的具体化。游戏化教学方法简单说就是一些教学环节尽量使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而游戏必然会涉及到情境、奖励、挑战(任务)等游戏要素,因此,本研究将游戏化教学策略定义为,为了达成活动目标,对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如何融入游戏要素的执行过程。也就是说,设计游戏化教学策略时,我们可以抽取一些游戏要素,将它们应用于不同的教学情境中,以此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 情境。由皮亚杰思想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是生存在具体的、情境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它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的存在。[3]幼儿数学学习离不开日常生活的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为幼儿建构数概念提供机会,让幼儿作为一个真正的游戏主体参与进来。本案例中,连接火车厢的情境贯穿活动全过程,例如,教师介绍游戏方法时,将点子卡片比作火车车厢,设置了连接火车车厢的情境。合作游戏时,教师出示了一张托马斯火车头的卡片,托马斯是小朋友们非常喜欢的动画片中的人物,合作情境的设置,让幼儿继续保持着对游戏的兴趣并在游戏中获益。
2. 奖励。奖励作为一种重要的外部刺激, 使用得当,会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其对任务本身感兴趣。本案例使用的奖励是火车厢钥匙和托马斯火车头贴纸,小组竞赛时,在规定时间里哪个小组连成8的卡片越多,分数就越高,连对一个记一分,分数高的小组可以获得一把火车车厢的钥匙,同时教师也关注了落后组,设计了合作游戏——“拼个长火车”,幼儿通过共同努力,共享成功的奖励——每人一张托马斯火车头贴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