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社会网络实践运用的研究
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Radcliffe-Brown)在对工厂和社区进行研究时首次使用了“社会网”的概念。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提出了“弱关系”理论,使得社会网络分析研究广泛,从初期的小群体研究扩展到社区、社会整合与分化 、人类生态学等方面。社会学家通过研究资源的流动来分析社会网络,指出处于社会网络的中心人物通过个人的能动性来改变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并获取其所需的社会支持。1975年林南在美国纽约州北部男进行性普通劳动力的抽样调查来对社会资本理论进行验证弱关系的作用是导致了丰富的社会资源, 社会资源是目标达成的直接原因。巴里·韦尔曼((Wellman)运用社会网视点和方法研究社区,他在关于加拿大多伦多市东约克人亲密关系网络的研究中发现亲密个人网络是普遍存在的,且超出了居住区域的界限,对社会支持的网络结构及二人互动关系的分析有独特的贡献。
2.对社会网络理论的研究
社会网络理论发展至今,具体来说,有强弱关系、社会资本和结构洞理论这三大核心内容。
其一,强弱关系理论。格兰诺维特在 1973 年在《美国社会学杂志》发表的《弱关系的力量》一文中最先提出联系强度的概念。弱关系在相似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维持着群体、组织内部的关系。而弱关系则是在社会经济特征不同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在群体 、组织之间建立了纽带联系。格兰诺维特认为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弱关系都能充当信息中介 ,但能够充当信息中介的必定是弱关系。这也是他认为“弱关系力量”的关键证据。
其二,社会资本理论。美籍华裔学者林南(Lin Nan)将个体理想活动与社会结构联系起来进行系统论述,他提出了社会资本的三大假设:地位强度假设、弱关系假设、社会资源效应假设。个人的社会地位越高,越可能获取和使用好的社会资本;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更高,越可能获取更多更好的社会资本;个人的社会资源越丰富,工具性行动的结果越理想。林南将社会资本与社会资源联系起来, 即弱关系能导致较丰富的社会资源。
其三,结构洞理论。1992年美国社会学家博特(Ronald S.Burt)从竞争视角出发,认为社会网络中的某个或某些个体与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从网络整体来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因而称作“结构洞”。基于结构洞理论,博特针对于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行为做出了新的社会学解释,他认为资源优势和关系优势构成了总体的竞争优势。结构洞越多的竞争者,其资源优势更大。而任何组织和个人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保持和发展优势,就必须与相互无关联的个人和团体建立广泛的联系,以获取信息和控制优势。
3.对社会网络跨学科应用的研究
社会网络引进我国的时间较短,目前完全着眼于社会网络的理论研究较少,但贴近实际的实证研究越来愈多,在社会理论的视角上或基础上进行的跨学科研究是我国研究者研究的主要形式。
近年来,国内关于社会网络的研宄热点主要集中于创业社会网络、高等教育社会网络、互联网与社会网络三个方面。在创业社会网络方面,主要是探讨创业者的社会网络特征,分析社会网络在创业过程中的功能作用。谢雅萍,黄美娇(2014)探讨了创业者社会网络中的子集“学习网”与创业能力的关系。在高等教育社会网络方面,主要运用于科研管理、教育教育以及分析大学生社会网络方面。李正元,胡德鑫(2014)基于社会网络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态势进行分析发现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领域的信息交流和合作研究有待加强。在互联网与社会网络方面,分析社会网络在虚拟网络中的结构特点和实际运用情况;张瑜(2013)在社会网络视角下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将虚拟空间中的社会网络场域分为等级关系场域、熟人关系场域以及陌生关系场域三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