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课程思政”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更新日期:2020-07-22   来源:   浏览次数:14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课程思政有别于思政课程。高德毅、宗爱东(2017)指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

 
 “课程思政”有别于思政课程。高德毅、宗爱东(2017)指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在思政教育中发挥引领作用;隐性课程包含综合素养课和专业教育课程,前者在思政教育中发挥浸润作用,后者发挥深化和拓展作用。如此说来,思政课程就是思想政治的显性教育,通常为每周一次,每次2~3节,由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负责教学;而“课程思政”则属思想政治的隐性教育,是一种课程观,并非指另行开设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潜移默化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的一种行为,是“课中课”,任何专业的老师都可以在本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因素。这种教学不是空喊口号、流于形式,甚至在教学中完全不必出现任何思政课程中的词语,却能在润物细无声中扶正学生的三观,引导学生的理性思维,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课程思政”理念源于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本在于做人的工作,中心环节在于立德树人,核心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并提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是“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比起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理念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首先,打破了思政课程在时间上和内容上的局限性。时间上不仅限于每周固定的两三个小时,内容上不仅限于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宣教,而是可以在全天候的任意课堂上随时进行思政教育,无论何种学科在内容上都能与思政教育无缝对接,同向进行。
其次,改变了传统思政课程给学生带来的抵触情绪,让学生更易于从心理上接受。“课程思政”以讲解专业课知识为主,这是各专业学生渴求并乐于接受的业务知识,同时见缝插针融入思政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再次,改变了传统思政课程的输出方式,不是照本宣科空讲理论,而是运用“滴灌般的渗透方式”将思想教育融入专业课,在潜移默化中正确引导学生的三观,育人于无声。
从各个高校目前如火如荼的“课程思政”活动来看,这种理念在立德树人方面已颇显成效,成为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领正确价值观的一种新型、有效的手段。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课程思政”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下一篇: “课程思政”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