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威斯理安学院的办学历程
 
更新日期:2020-07-23   来源:   浏览次数:15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威斯理安学院的办学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初创时期、蓬勃发展期、严峻挑战期、稳步提升四个阶段。(一)初创时期在美国早期历史上,女性是被排除在高等教育

 
 威斯理安学院的办学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初创时期、蓬勃发展期、严峻挑战期、稳步提升四个阶段。
(一)初创时期
在美国早期历史上,女性是被排除在高等教育之外的。殖民地时期,妇女被认为“在智力和能力上都不及男性,她们的才能根本就不值得训练,她们的活动领域应该是家庭。”虽然在这一时期,社会上也出现了专门针对女性的教育机构,但它们不是高等教育机构。进入19世纪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引发了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女权运动的兴起,引起了女性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视。1836年,在美国佐治亚州的梅肯市,社会各界人士普遍要求,以公共税收创立的公共高等教育体系,必须让女子接受与男性同等的教育。在此情况下,经佐治亚州卫理会公教派教会与梅肯市市民代表协商,决定设立一所专门为上层社会女性服务的学院,并在同年12月23日得到政府的认可,时称佐治亚女子学院。学院由卫理会公教派教会主办。1838年,学院选举格鲁吉亚·弗斯特·皮尔斯(The Reverend George Foster Pierce)牧师担任院长(格鲁吉亚·弗斯特·皮尔斯牧师也是当时佐治亚女子学院聘任的四名教授之一)。1839年1月7日,学院正式开始招生,首届招收学生约90人。1840年学院开始授予学位。1844年,经州议会与卫理会公教派教会协商,学院正式更名为威斯理安女子学院。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所正式的女子高等教育机构。但在这一时期,由于学院还没有统一的入学标准,学生也主要来源于上层社会的女性,年龄大都在12-14岁左右。学习的课程也主要是传统女性课程如英语、礼仪、家政等,培养目标就是把女子培养成她们未来丈夫的温顺伴侣,同时更好地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职责,也就是贤妻良母,加之学院还未得到社会与大众的认可,因此,我们把这一时期看作是威斯理安学院的初创时期。
(二)蓬勃发展阶段
19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工业化、城市化、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以及教育的普及,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她们的婚姻家庭观、生育观、社会参与观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相当多的女性开始摆脱家庭的束缚,走向社会,参加工作,特别是南北战争确认了妇女在社会生产、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中的地位,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在这种背景下,更多的有识之士和女性开始觉醒,他们意识到了女性和男性相比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不平等。他们认为,只要使妇女获得与男人同等的教育,她们就与男人不会再有差别。他们提出,必须使妇女在教育、就业和政治方面享有与男人同样的待遇。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为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美国的女子高等教育开始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与之相应,威斯理安女子学院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在50年代初期,威斯理安女子学院只有200名余名学生、11名教授。在课程计划上,只提供一年制的初级教育和四年制的古典教育;在课程设置上,除开设拉丁文等古典课程以外,科学、数学等现代课程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形成了在当时教育制度下相对比较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受内战的影响,美国各高校在校学生人数锐减,但由于威斯理安学院女子并不像其他的男性学院一样把学生送去参加战争,因此,威斯理安女子学院的学生人数在内战期间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课程上,除新增设了体育、音乐和艺术等特色课程以外,还开设了小规模的研究生课程,学生在学院学习两年后便可获得文科硕士学位。到了19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得到了北方慈善家乔治·先尼(George I·Seney)12.5万美元的捐赠,学院的办学设施得到了逐步更新,传统的古老建筑也得以翻新,学院变成了与原来完全不同的维多利亚式建筑风格。到世纪之交,学院的入学人数已达250人,这一数字与当时的佐治亚大学相当。进入20世纪以后,伴随着高等教育现代化浪潮的到来,在第一任非神职人员杜邦·格里(Dupont Guerry)校长的领导下,顺应潮流,引进了大量人才,学院获得了较大的发展。1917年,学院更名为威斯理安学院, 1919年,学院成为美国南部各州大学与中学协会即后来的美国南部院校协会的重要一员。1928年,学院搬搬迁到位于里沃利郊区的新校区,此时,学院已有近600名学生。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威斯理安学院的办学历程

下一篇: 威斯理安学院的办学历程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