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学习中心”童话课堂教学过程
 
更新日期:2020-07-23   来源:   浏览次数:12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基于对小学四年级学生语文学情分析,对童话教学现状的反思,通过对学习中心教学论的学习与指导,笔者设计了如下课堂教学。另外,书既是教学载体,更是

 
 基于对小学四年级学生语文学情分析,对童话教学现状的反思,通过对“学习中心教学论”的学习与指导,笔者设计了如下课堂教学。另外,书既是教学载体,更是学生的一种学习工具、学习资源。部编本教材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倡导整本书阅读,鼓励扩大学生的阅读边界。因此,本次设计基于对学生阅读兴趣、改善教材主题单一、内容删减等劣势、教学内容多样性等多因素考虑,从课程的动态生成、双向互动生成取向出发,采用了“一人一本书”,多本书为教学载体的方式。这样做就使得课堂上产生了很多种风格不同的故事,学生也听到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故事主题。选择的童话书目范围广泛,既有经典的传统童话故事书,如《王尔德童话》《安徒生童话》《贝洛童话》等,还有从学校借阅室借来了的其他现当代作家的作品,如“冰波系列童话”“陈伯吹系列童话”等,保证了文本主题、风格、内容等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也可大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风格与选择偏好。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生成文本式“词云图”:整体感受并积累童话体“语言”
“词云图”是网络词频表征的一种手段,通过词云图建立,在大量的语词呈现中感知问题及其关联。在童话的扫读过程中,亦可在大脑中形成一种类似“词云图”语词系统,通过捕捉大量出现的童话体“语言”,能初步感知童话语言的特点——浅显、形象、口语化等。具体操作为:快速翻书浏览 30秒,大范围扫描整本书的目录、章节以及内容,大脑快速捕捉记录文本词汇,在时间到后默写并在组内、班内汇报。
仔细观察发现,不同学生关注和捕捉到的词类会不同,有的人集中捕捉记忆名词类,有的同学习惯捕捉形容词、副词、动词类等,这种互异性正好形成课堂词汇积累的多元状态,通过分享,呈现大量丰富有趣的词汇,学生普遍觉得新奇有趣,如学生记录的“国王、臣民、农夫、巨人、小人国、城堡、森林、天空、毒药、妖怪、神灯、黑烟、魔鬼”等。分享和倾听不仅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也能丰富学生的词汇信息,弥补词汇结构的片面化。这一环节会连续翻阅并有意记忆三次,学生可由最初短时记忆6个左右的词语到后来可记忆30个左右。不管是提取、记忆还是默写,认知心理学认为都是大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是激活、联结、同化、顺应、迁移等认知参与的活动。词汇是文本的基本组织单元,是显性的、表层的感知对象,语词感受与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目标,通过对具体词汇的注意、提取和记忆有助于学生建立和扩大其语言内存,对文本语言形成初步感知,并借由语言形式的感知获得对文本的朦胧感。
2.细读故事并复述:理解童话故事情节特点
鼓励学生自由选择书中喜欢的故事并仔细阅读,之后进行组内和班内的故事复述分享,在这个阅读过程中,复述是运用语言的过程,需要学生对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复述出来,并在阅读和复述中,初步感知童话的情节特征,如打乱正常生活事件,悬念的设置、情节跌宕不可知,人物、动物等存在物之间的艺术化关系,表现故事的时空张力等,让学生整体构建一个故事情节模型。在此过程中,教师也会为学生提供工具性支架(主要是借助知识可视化的工具),如思维导图、人物关系图等,不仅帮助学生厘清故事发展脉络,搭建故事复述的思维框架等,还能辅助学生学会阅读整理与复述表达的方法与习惯,同时,复述难免会加入学生个体主观理解和主观表达,能建立学生已有认知和当下学习的联结,在故事情境带动下促进学生语用发展。另外因为阅读的是不同的故事,学生会对他人的故事更有聆听的期待和兴趣。
3.连词成句/段:头脑风暴激发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以前面两个环节的学习为基础,再次限时翻阅,记忆与记录词汇,学生利用关键词进行想象,能动、自主探索,或者以小组合作形 式完成,运用发散思维、形象思维主动联结已有认知,大胆建立词汇之间的“联系”,尝试关联与创新组合,进行想象虚构、角色赋予等,使想象具体化、显性化、情节化和趣味化,形成丰富多样的“具象组合”,让这些词包含在一句完整的话中,或整合成完整的小段故事。通过信息选择与创意组合、语意情境创设、情节发展模型呈现等促成学生对童话创造的初步成果输出体验。教师需首先给出示范,提供案例“支架”于学生,并在过程中鼓励学生的创意表达,认可学生独特的想象力,及时进行反馈与指导。
实践证明,这一环节学生更加积极活跃,在口头表达、文字组合运用、情节构思锻炼等方面综合性地展现了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仅能慢慢构思出小短文,更表现出对童话的喜爱和兴趣。整个过程可以看到学生有不自觉模仿文本的倾向,包括情节的设置、语言的节奏以及夸张、拟人化等的表达、故事角色的创意设置等,这既有学生打开思路、初步应用的尝试,也有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童话感知学习程度的监控和监测记录,能及时、动态了解与记录学生在语言运用、思维特点以及审美发展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及时连贯地检查以上两个环节的学习效果,调节教学进度,同时也为设计下一个环节的活动和重点突破做准备。另外,在应用时,也会存在学习问题,教师虽会有简单点评,但需要进一步集中强化与升华,即需要进行第四个环节:以童话的审美体验进一步推进学生童话学习的建构、生成。
4.寻找“喜欢句段”:精读细品促成审美体验
这一环节体现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儿童文学的审美特点有哪些?如何进行审美?如何促使学生感受童话独特之“美”?美在哪里?这种美又是如何得以实现?借助教师引导下的文本品读,词句意蕴解读,学生可反思上一环节自我在构思、口述、语言、修辞等各方面的综合表现,促进学生的元认知发展,即对自我认知的认知,积极反思自身学习,在自我与文本、现实与理想状态对比中进行战略性思考与生成改进方案。
教师提问如“你喜欢的句段在哪里?为什么喜欢?”学生分享如 “她的嘴唇,如红珊瑚一样”“微笑,能化解人们之间的矛盾,能激起人们前进的火花,能拥抱明天的太阳,微笑是人世间最美的符号”等句段,学生的朗读分享也是语调、节奏、语义、语流的整体感知过程,能慢慢触摸、体悟到语言的韵味与美感。从欣赏学生分享的大量句段入手,同时倾听其他学生的观点,进行集体讨论、分析与对话,逐步总结童话的表达特点与技巧,深入“体悟”,进一步提炼艺术形象特点、表达方法,如“起承转合”的故事推进方法,设置悬念、对话,创设出乎意料的结果,人物或事件描述的夸张化,动植物等形象的拟人化,细节描述,环境描写等,由局部到整体,达到整体观照文本的语言、修辞、句式、细节、思维、情感、思想等特点的目的,让学生全面、明确、深刻感受童话的文学表现力和故事趣味性、艺术性与说理性,逐步建构对童话的写作规律和文体特点的认识,提升艺术感受力和敏感性。这一环节坚持“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原则,展现与尊重不同学生之独特审美追求、审美情趣和审美心理,在尊重认知偏好与差异中追求和美与共、独特性和创造性。不仅积累了好词好句,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借助语言表达自我的感受和想法,形成从字词、句式、修辞、文化以及价值的教育契机和空间;发展学生进入语境、语感与进行审美的能力,提升学生对童话的阅读兴趣和对童话文本的喜爱程度。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学习中心”童话课堂教学过程

下一篇: “学习中心”童话课堂教学过程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