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 正文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现状的对策思考
 
更新日期:2020-07-28   来源:   浏览次数:19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企业自身方面1.民营企业需要提升自身综合实力以适应金融机构贷款及发债等方面的要求。首先,民营企业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

 
 (一)企业自身方面
1.民营企业需要提升自身综合实力以适应金融机构贷款及发债等方面的要求。首先,民营企业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经营、实行制度化、流程化管理,汇总到财务的数据才能真实可信,财务报告才能得到投资人及债务人的认可,金融机构才能全面真实准确的了解企业,对企业做出准确的评级,企业才能获得资金市场的青睐。其次,民营企业要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保证产品质量。最后,民营企业应建立品牌意识,提高自身的商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及知名度将为企业融资提供更大的无形支持。总之,民营企业应提高自身综合实力。
2.民营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引进领军的管理人才,组建管理团队。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有句众所周知的名言:“办公司就是办人。人才是利润最高的商品,能够经营好人才的企业才是最终的赢家。”任何好的企业一定是有一支过硬的管理团队。民营企业想要走上成功之路,首先,要建立“金三角”管理团队模型,总经理要精通管理及本行业技术,下设三个副总裁分别负责市场销售、技术研发、财务及资本运作。其次,民营企业要建立人才绩效考核机制,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形成自身的企业文化。最后,民营企业要建立股权激励机制,让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人,为企业发展出谋献策,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
3.民营企业需要引进国有企业战略投资者。股东是企业的投资人,引进国有企业作为民营企业的股东,可以为企业融资提供强大的信用保证,降低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引进国有资本更为严格的风控管理体系。
4.民营企业应该拓展多种渠道和方式的融资。企业融资的渠道是指企业获得资金的来源和方向,分为负债融资与股权融资两种方式,来源主要有国家资金、自有资金、其他企业资金、银行资金、其他金融机构资金等等。融资方式是企业取得资金的形式和手段,主要有银行借款、票据贴现,应收账款质押、无形资产质押、发行债券,发行股票、企业内部积累。民营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综合条件、商业模式,结合产业背景、国家政策做出判断,与银行、担保公司、评级发债机构等金融机构保持畅通沟通状态,掌握前沿的融资政策,选出适合本企业发展阶段的融资方式。
(二)国家行政部门方面
1.国家行政部门完善及创新金融扶持政策。一是出台资金政策,增加人行对民营企业贷款资金的货币投放量,从资金源头增加对民营企业融资的支持。二是出台在降低民营企业贷款税费方面的政策,鼓励企业贷款融资。三是制定及优化担保贴息奖励政策,简化贴息流程及资料提供量,实行企业自主申报,取消政府审计,实行企业信用背书。四是增加政策性扶持贷款及产业扶持贷款的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开通贷款的绿色审批及放款通道,简化审批手续。
2.国家行政部门建设及创新融资服务信息平台。解决民营企业融资现状的一个很好的方式是利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手段,而这些手段的应用依赖于各类信用数据信息库的基础上。打通国家行政部门之间的信息断层,需进一步完善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及整体规划,破除各自为政的现状。如由国家机构牵头构建统一的融资信息库共享平台,以统一标准、统筹建设为原则,整合构建统一的融资数据库共享交换平台和融资服务信息系统。为企业融资提供丰富的信息及渠道支持。
(三)金融机构方面。
1.金融机构要从客户需求出发,响应并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回归本源,支持实体经济,扶持民营企业融资政策,从融资产品方案、产品品种、产品落地实操性等方面进行创新性突破。一是结合行业特征、民营企业条件,定制创新产品,量身定制适合企业的产品方案。针对单个项目制定方案,甚至出台制度。例如:某环保公司2019年在福州中标一个24亿的河道治理环保PPP项目,并按照合同要求在当地建立平台公司及项目公司,负责运作该项目。当时,该平台公司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多家机构及保险公司、信托公司都先后就融资事宜进行洽谈。多家银行均针对该项目制定了融资方案,其中建设银行福州分行非常重视该项目,特为此项目出台了相关的内部文件,编写了符合项目条件的贷款方案。二是深入基层企业调研,匹配客户的不同需求,在贷款产品的品种上进行创新。推出更多适合民营企业的公司债、产业债、项目贷、资产证券化等产品。三是金融机构要考虑到贷款产品的实操性,从规则上突破批贷款难,落地使用更难的屏障。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现状的对策思考

下一篇: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现状的对策思考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