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从《左传》的用例看“璧”的功能
 
更新日期:2020-07-28   来源:   浏览次数:31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发生重大变革,铁器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这也促进了这一时期玉器璧在用途上的进一步拓展。(一)以璧易物根据交换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发生重大变革, 铁器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 这也促进了这一时期玉器“璧”在用途上的进一步拓展。
(一)以璧易物
根据交换事物的不同,《左传》中“以璧易物”可细分为以下四种情况:①以璧向他国假田。《桓公元年》记载:“元年春,公即位,修好于郑。郑人请复祀周公,卒易祊田。公许之。三月,郑伯以璧假许田,为周公、祊故也。”“祊”是周宣王赐给郑桓公作为周天子祭祀泰山时的助祭汤沐之邑,而“许田”是周成王赐给周公作为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时的朝宿之邑。在鲁隐公八年,郑庄公决定放弃祭祀泰山而改祭周公,于是拿泰山附近的祊田换取鲁国的许田。可能由于祊小许田大的缘故,当时鲁隐公虽然接受了祊地,却没有将许田交给郑国。直到鲁桓公即位,与郑国修好。郑庄公再次请求重新祭祀周公,完成与鲁国交换祊田的事,鲁桓公答应了。于是郑庄公以增加“璧“作为条件,换取了鲁国的许田。这是《左传》中第一次记载玉器的事情,通过这件事情可以看出“璧”在国与国之间的领土交易中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②以璧向他国假道。《僖公二年》记载:“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晋国想要攻打虢国,可如果要进攻虢国就必须经过虞国的领地,怕虞国不同意,于是晋国大臣荀息提出用屈地出产的良马和垂棘生产的璧来贿赂虞国国君,向他借路行军以攻打虢国。“璧”在这里成为国与国之间行军借道的重要手段。③以璧换取他人的尸体。《襄公二十八年》记载:“既,崔氏之臣曰:‘与我其拱璧,吾献其柩。’于是得之。”横行霸道、狠毒残忍的崔杼死后也未能得到原谅。齐景公派人四处求取崔杼的尸体,准备戮尸,可是没找到。过了不久,崔杼的家臣提出以崔杼的大璧来换崔杼的棺柩。齐景公答应了,于是找到了崔杼的尸体。④以璧换取性命。《哀公十七年》记载:“既入焉,而示之璧,曰:‘活我,吾与女璧。’己氏曰:‘杀女,璧其焉往?’遂杀之而取其璧。”卫庄公蒯聩残暴无道,役使匠人,长久不让他们休息。又想要驱逐国卿石圃,结果石圃先发制人,联合匠人攻打卫庄公。一心逃命的卫庄公竟没头没脑地逃进仇人己氏家中,为求活命的卫庄公用璧来诱惑己氏,结果己氏不仅没有答应,反而杀了卫庄公并获得他的“璧”,可见卫庄公视玉如命。
(二)以璧请降
春秋时期战争频繁,投降是战争的产物之一。战败投降既可以让战胜的一方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利益,也可以让战败的一方减少更大的牺牲以谋求今后的发展空间。《左传》中明确记载了以璧请降的例子有两处:一处见于《僖公六年》:“冬,蔡穆侯将许僖公以见楚子于武城。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绖,士舆榇。楚子问诸逢伯,对曰:‘昔武王克殷,微子启如是。武王亲释其缚,受其璧而祓之。焚其榇,礼而命之,使复其所。’楚子从之。”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曹等国军队攻打楚国的盟友郑国。为了救援郑国, 楚成王率领军队包围齐国的盟友许国,后来许僖公在蔡穆侯的带领下到武城去见楚成王。许僖公两手反绑,嘴里衔着璧玉,大夫穿着孝服,士抬着棺材,向楚国请降。楚成王听从逢伯的建议,接受了许僖公的投降。另一处见于《昭公四年》:“遂以诸侯灭赖。赖子面缚衔璧,士袒,舆榇从之,造于中军。王问诸椒举,对曰:‘成王克许,许僖公如是,王亲释其缚,受其璧,焚其榇。’王从之。迁赖于鄢。”楚灵王率领诸侯的军队要灭掉赖国。赖国国君两手反绑,嘴里衔着璧玉,士袒露着背、抬着棺材跟从赖子,向楚国请降。楚灵王听从了椒举的建议,接受了赖子的请降,把赖国迁移到鄢地。从《左传》的记载来看,赖子的请降礼是效仿许男的,而许男又是效仿微子启的,他们三人在行投降礼时都含有“衔璧”这一仪式。为什么要“衔璧”呢?笔者认为其因有二:一是因为口含“璧”为死者之相,微子、许男、赖子嘴里含着玉璧,表示承认自己犯了死罪,将受死。二是因为“璧”在古代是用来礼天的玉器,只有国君才享有礼天的特权,于是“璧”又成为王权的象征。投降方的国君把自己用来礼天、代表自己王权的玉器“璧”作为贽礼送给受降方的国君,表示希望对方代替自己成为本国的国君。从受降方来说, 胜利国的国君面对战败国国君“衔璧”的举动时,总是“受其璧”,即接受对方的投降。
(三)以璧命名
春秋时期王公贵族有时以璧为名,如《僖公十五年》记载:“穆姬闻晋侯将至,以大子荦、弘与女简璧登台而履薪焉,使以免服衰绖逆。”秦穆公的女儿名为“简璧”,名中含“璧”,既突出了她尊贵的嫡女身份,又表明秦穆公很看重这位女儿。
(四)以璧祭祀
璧可以通神。在《左传》中“璧”用作祭祀神灵的礼器,共有两种情况:一是沉“璧”祭祀黄河之神。春秋时期往往把黄河之神视作盟誓的见证者,为了确保盟誓的可靠性,古人多会祭河起誓。《僖公二十四年》记载:“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投其璧于河。”重耳将璧投于黄河,请河神作为自己誓言的见证者与监督者,以此来取信于舅舅子犯。两军交战,为了保证最终的胜利,古人多会祈求祖先或神人保佑,进行“战祷”。《文公十二年》记载秦晋河曲之战,“秦伯以璧祈战于河。”秦康公用璧祈求河神保佑,希望能够获得胜利。二是群望用“璧”。《昭公十三年》记载:“初,共王无冢适,有宠子五人,无适立焉。乃大有事于群望,而祈曰:‘请神择于五人者,使主社稷。’乃遍以璧见于群望,曰:‘当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谁敢违之?’既,乃与巴姬密埋璧于大室之庭,使五人齐,而长入拜。”“望”是古祭名,指遥祭山川、日月、星辰。楚共王没有嫡子,有五个宠爱的庶子,无法确定由谁继承王位,于是楚共王“以璧见于群望”,祈求神灵帮助自己选择继承人。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从《左传》的用例看“璧”的功能

下一篇: 从《左传》的用例看“璧”的功能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