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研学旅行的课程实施构想
 
更新日期:2020-07-28   来源:   浏览次数:17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健全研学旅行课程化的政策机制研学旅行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而是与学校的其他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育部在2017年发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1.健全研学旅行课程化的政策机制
研学旅行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而是与学校的其他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育部在2017年发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就将研学旅行作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种活动方式,通过研学旅行来进行考察探究,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指导纲要,具体细化研学旅行的政策内容。各地区、各学校也应根据各自的特色,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台研学旅行相关政策文件,逐步完善健全研学旅行课程化的政策文件体系。
开展好研学旅行活动,有必要成立研学旅行专门管理机构。宏观层面上,国家应设立研学旅行管理规划部门,隶属于教育部,负责全国中小学校研学旅行的总体规划、文件传达、课程管理、内容设定、开发运行、资金调度以及成果汇报等。此外,各省市、自治区、地方、县也设立相应的研学旅行管理规划中心,落实政策的上传下达,具体负责本地的研学旅行工作。微观层面上,研学旅行的管理落实到每一个学校,学校设立研学旅行管理办公室,在落实上级政策的基础上,有较大的自主权开发学校的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展独具学校教育特色的研学旅行课程活动。
开展好研学旅行活动,有必要保证教育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整体联动。由于研学旅行的地点发生在校外,而校外又存在诸多不可控因素,因而在开展之前,学校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安全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工作,除了学校教师高度负起安全责任外,可以联系公安部门、旅游景点、研学基地、交通运输部门等,全方位做好研学旅行安全工作。
2.逐步完善研学旅行实施的课程体系
首先,在课程目标的设定上,研学旅行作为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体现其特殊性和普遍性相统一的课程目标特点,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方法论要求。研学旅行课程的特殊性体现在:既能够凸显出研学课程的特征,又能够融入学校地区的特色。基于此,研学旅行课程目标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反映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对已有课程资源知识化、体系化整合的基础上,明确所要达到的人文和科学目标;其二,清晰准确地描述学生每个方面需要达到的目标程度,目标设定应简明扼要而凝练,增强目标的可评价性与操作性。
其次,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针对研学旅行兼顾学习和旅行的特点,全面、合理地选择并组织课程资源。其一,研学旅行课程的内容应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分学段选取具有教育意蕴、契合学生发展程度的课程资源;其二,课程内容的选取应独具地方特色,通过开发研学旅行活动基地,挖掘身边的资源,以此来促进文化的传承;最后,也是研学旅行课程内容选择最重要的一点,即研学与旅行相结合,教育与实践相统一。
最后,在课程评价的标准上,就研学旅行学习与实践两方面制定多元化与专门化相统一的评价标准。泰勒认为,课程评价可用课程和教学计划实现了教育目标的程度来表述。在此,笔者提出多元化和专门化两个概念,多元化意指研学旅行的主体(教师和学生),评价的角度(学习和实践),评价的方法(纸笔测验和口头评价……),评价的内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如此类。专门化即评价重点有所侧重,使得评价结果不是泛泛而谈,真正达到以评促学的效果。如何将多元化与专门化统一起来?在笔者看来,可以在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中实施多元化评价,在终结性评价中突出评价的专门化。
3.增进师生对研学旅行的共识,协调研学旅行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研学旅行不同于普通学科课程局限在校园、教室等狭小的空间里,而是范围宽阔而广袤,“从有限的教学空间拓展到无限的自然和社会中去”[[]]。研学旅行课程化才能使整个活动始终围绕学校培养目标有目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学生、教师和家长的认同并引起重视,积极主动地参与支持研学旅行活动。研学旅行课程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在课程化的过程中增进师生对研学旅行的共识,同时协调研学旅行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研学旅行的课程实施构想

下一篇: 研学旅行的课程实施构想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