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政治法律 » 正文
扶贫过程中农民的分配公平感
 
更新日期:2020-07-29   来源:   浏览次数:23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农村经济一直处于半封闭状态,资源缺乏,获取资源能力有限。农村地区只能依靠种植和养殖来获取收入来维持生活。为了解决农

 
 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农村经济一直处于半封闭状态,资源缺乏,获取资源能力有限。农村地区只能依靠种植和养殖来获取收入来维持生活。为了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来解决农村温饱和发展问题,以期来促进乡村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的贫困形态先后体现为普遍贫困、农村贫困、集中连片区域性贫困、特殊群体性贫困、潜在贫困和反复性贫困多个阶段,多维贫困和相对贫困将成为中国新的贫困存在形态。
起初,扶贫政策目标是解决以“吃、穿、住” 为特征的基本生存需要,且一直保持“收入贫困”单一标准。中期,贫困的定义拓展为“两不愁、三保障”。这体现了中国对贫困的衡量由收入贫困单一标准向多维贫困标准的转变。除了贫困衡量标准的多维化,还出现了贫困衡量标准的相对化转变。随着自上而下、自外向内的政策进入乡村社会也给农村地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一地区的人们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价、主观评价和满意度大相径庭。本文主要从大规模开发式扶贫过程中,来考察农民的分配不公平感如何被一步步建构的。
(一)不同区域间的分配公平感
1986年6月,我国成立了专门的扶贫开发领导机构,制定了扶贫开发方针,确定了以县为对象的瞄准机制。扶贫政策目标是解决以“吃、穿、住”为特征的基本生存需要,且一直保持“收入贫困”单一标准。
“部分政策还是实施太仓促,当时以为这个贫困县认定可以轮流,就把这个县给报上去了,想等明年再把另一个县报上去,结果第二年这个政策就没了,政策没吃透啊”
在实施过程中部分地区干部对政策产生误解,谎报瞒报收入现象众多,行事匆忙,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效率,使得部分贫困地区并未纳入系统。各区域间情况大不相同,各有差异,因此所实施的政策不同,部分区域由于发展机会和资源被挖掘,因此迅速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是部分地区由于地处偏僻,无相关资源可以挖掘和利用,导致发展缓慢。区域间的发展不均衡使得部分地区产生不平等感和相对落差感。其次判断区域贫困时,部分干部仅仅将区域近年的收入和交通便利作为参考依据,参考标准单一,部分地区可能依靠的是少量不可再生资源而发展,部分官员未考虑其发展的长远性。当资源枯竭时,导致该地区经济不再快速发展,甚至弱于相邻地区的发展。最后,区域间的资源分配差额较大,资金的扶持的力度两极化,导致了部分非贫困地区的缓慢发展。
(二)同一地区贫困村和非贫困村之间的分配公平感
调查期间,你常常会发出此番感叹,“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在面貌上完全是相反的啊,贫困村一点儿也不像贫困村,相反非贫困村才像是贫困村”。在各项普惠、优惠、特惠政策的助推下,众多贫困村不仅收入逐步提高,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且整个乡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得到了改善。有部分村庄不仅仅只有一处文化设施甚至更多。而与此同时,由于缺乏政策和资金支撑,地处偏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比较后 的非贫困村的村容村貌更像是“贫困村”。道路泥泞、饮水安全无保障、就医难等问题短期内无法解决。相邻的两个村子可能之前仅仅是在收入上由细微的差别,现由于贫困性质的不同,他们的村庄面貌可能完全不同。非贫困村的村民心中不平等感日益剧增。尤其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上,他们更加感到愤愤不平。甚至部分非贫困村的村民认为是村两委班子的失职导致自己的村子未被评为贫困村。基层干部可能更要承受指责和非议。导致了村民与村两委班子和基层工作人员的关系紧张,村民参与积极性不高。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扶贫过程中农民的分配公平感

下一篇: 扶贫过程中农民的分配公平感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