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时数少,学生视听的输入量远远不够,语言环境的构建不足
与基础法语或是高级法语课程相比,法语视听说课时量紧张而有限。以笔者所在的开设英法双语方向的学院为例,从大二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开设法语视听说课程,每周两个学时,共16周,每学期总学时为32,共开设4学期,即整个本科阶段一共仅128学时的视听说课程。而法语听说这块一直是学生们的薄弱项,由此可知,在这么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视听的输入量远远满足不了实际运用的需求,更何谈真实语言环境的构建?传统法语教学人们通常认为外语学习是一个输入到输出的过程,“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认为输出是语言习得的动力与目标,输入是完成产出任务的促成手段。 因而视听的输入量不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口语输出表达,严重阻碍“输入-输出”这一语言习得过程的顺畅进行。
(二)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较弱,口语表达方面表现被动,缺乏积极性与探究性
在课时有限和考级通过率的双重压力下,现有的法语视听说课堂大多时候还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扮演着被动接受的角色。老师将视听材料进行播放和讲解,学生按照要求回答问题并完成听力及口语练习。这种传统的模式虽有利于学生掌握较为扎实的语言知识,但在交际技能方面的锻炼是较为缺失的。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长久得不到激发,他们就会慢慢丧失对法语听说的兴趣和积极性,语言学习上也会越来越吃力。
(三)学生听说能力与水平参差不齐,统一的课程进度无法兼顾个体差异
由于法国人说话语速快,法语语音中又存在大量省音、连音及联诵的现象,很多单词句子做阅读时学生一看就明白,但变成听力却迟迟反应不过来,法语学习者因此普遍对听说抱有一种较强烈的畏难情绪。加上班里三十多位学生,个体差异巨大,听说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一开始法语基础就薄弱,语音规则记忆不扎实,单词、语法及句型结构掌握不牢,这种情况下想听懂句子意思或把握篇章内容,如同空中楼阁。而在现有的视听说课堂模式下,教师每天都有新的教学任务,不可能放慢课程进度去给他们补基础,因此这部分后进学生可能会越掉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