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阵地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
 
更新日期:2020-07-31   来源:   浏览次数:16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各高校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仍然滞后于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师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各高校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仍然滞后于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出现了形式化及个人化的现象,这是以师德师风文化为依托的“阵地意识”缺失的重要表现,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整体的教风、校风、学风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甚至可能危机到整个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前途和命运。
(一)高校师德师风常态化建设重形式轻内容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一直处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位置,大多高校积极主动地釆取了自上而下的措施,经常性地开展师德师风标兵评比、师范技能大赛等活动。有些高校经常性开展师德师风培训但缺乏深度,各项培训一味地强调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放松了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同时,整体培训还呈现着目标过于空洞、部分内容片面、教育手段缺乏成效等问题。有些高校积极进行师德师风评价但不够科学,构建师德师风体系只是为了提升高校实力的附加分,伴随着监管力度不大、惩处强度不够、激励机制生硬等,即使有相应的师德师风考核标准,师德师风评价体系也无法真正全面落地。有些高校努力制定师德师风建设保障机制但略显羸弱,部分高校仍延续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保障工作机制,即使有着师德师风方面的一票否决制,师德师风建设仍然存有职责权限不清、管理责任不明等问题。由此可见,这些建设内容往往停留在以强制性活动展开的培训、比赛、交流、表彰等形式,无法产生持久的激励效应和榜样作用,最终使得高校师德师风常态化建设呈现一种重形式轻内容的局面。
(二)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受到个人主义思潮影响
全身心地为学生为教育奉献终身的观念是当今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追求的境界。在市场经济趋利性和自由性冲击的背景下,高校部分教师过分地主张自己的个性而忽略作为人民教师肩负的社会责任,甚至把金钱作为衡量一切事物价值大小的首要标准,一些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事情屡见不鲜。这极大地破坏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体性进程。教师追求的自我价值受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发生了变化,逐渐忽视以奉献精神为主的价值观。高校教师按照自己的道德标准来驱动个人的现实活动,师德师风建设已经无法严格要求履行应有的教师职责。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阵地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

下一篇: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阵地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