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特征是舞蹈艺术在整体上呈现的代表性面貌,是民众在生产生活方式中创造的舞蹈艺术形式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反映时代和民族思想、审美观念、精神气质的内在特性。闽台民间舞蹈风格特征的形成与其依附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是闽台民众在传承创造舞蹈文化过程中实现人与环境的双向同构关系,构成了富有闽台区域色彩的文化空间。
(一)男悍女媚、刚柔相济的和谐形态与文化空间
地处东南沿海的闽台区域自古有“海滨邹鲁”的美誉,背山面海、中拥平
原的自然环境造就“海洋与农耕”兼具的生活方式。以漳州为例,清光绪三年的《漳州府志》云:“漳州府控引番禺,襟喉岭表。一水清流列峰秀出,两山拥翼二江襟带”。枕山襟海、坐拥平原的地理态势,造成一种文化形态得以保存延续的“自然场”。初唐开漳圣王陈元光《漳州新城秋宴》中有:“秦萧吹引风,邹律奏生春。缥缈纤歌遏,婆娑妙舞神”的诗句,道出漳州民间艺术之盛况。宋元明清以来漳州地方戏曲剧种多达十四种,四时皆载歌载舞以迎神赛会。“闽在海中”的地理环境孕育着闽南文化中的海洋文化基因,明清以来闽南居民以其海上便利迁台垦荒,各界文臣武将、饱学之士随郑成功纷纷赴台,把中华文化全面播传台湾,从此奠定了台湾文化的总体格局,逐渐形成以闽南舞蹈文化为主体的闽台民俗文化圈。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闽南海港勃兴的海丝足迹、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宋明理学的文风教化,营造了传统文化发展的“社会场”。闽台民众在这“自然场”和“社会场”互相交织的文化空间中创造繁衍着民间舞蹈文化。
闽台民众在相似的文化空间里,练就乐观爽朗的心态和坚韧沉稳的气质,反映在民间舞蹈中的男子体态挺胸拔背、稳健自信,神态爽朗自若、桀骜不逊。舞蹈时步态重心下沉,常以蹲裆步、四方步、进退步表现稳重健壮、淳朴豪爽的性格,又以横移步、矮子步、矮子跳表现风趣诙谐之风。流行于闽台地区的男性舞蹈《拍胸舞》,男子赤裸上身舞动“七响”动律呈现击掌夹肋、捶胸顿足、狂野粗放的形态,既体现闽台男子诙谐风趣、乐观豁达的性格特点,又集中反映古闽越人原始祭祀舞蹈的遗风和闽台地区特定的民俗风情。闽南沿海《渔民舞》,反映男子摇船、撒网、拉绳、抬筐等船上捕鱼劳作,创造出蹲裆起伏横移“看天”、弓步跺脚“看海”、压提步“摇船撒网”、跺走“抬筐”等系列动作,立腰拔背、双目远眺的神态,塑造出沿海男子“以海为田、以舟为马”所具有的刚健爽朗、襟怀豁达、务实沉稳的内在气质。
闽台民间舞蹈女子体态则轻盈灵秀、含胸立腰、娇羞妩媚。步态重心略高且前倾,常以左右横移的“风摆柳”、略带拧身的“四方步”“旁垫步”及“旁三道弯”“一边顺”的S形造型,双目流盼的“观音指”“含蕊指”“凌波手”“尊佛手”等手姿运用,融合了古闽越文化鸟蛇图腾、中原秧歌元素及海丝东南亚舞风的多元因子,表现出闽南女子风姿流韵、端庄内秀、柔美灵巧、钟情含蓄的性格特点和秉承着男耕女织、相夫教子的传统。闽南男子与女子的这种鲜明互补的对比,缔造了闽南民间舞蹈“男悍女媚、刚柔相济”的和谐之美,如此风格的舞蹈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