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浅析壮族民族旅游“符号化”启示
 
更新日期:2020-07-31   来源:   浏览次数:36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增强文化符号化深度及文化内涵对于文化符号化既要范围广涵盖全方位文化,又要程度深挖掘出民族文化精髓,强化文化内涵。目前,壮族民族旅游大多

 
 (一)增强文化“符号化”深度及文化内涵
对于文化“符号化”既要范围广涵盖全方位文化,又要程度深挖掘出民族文化精髓,强化文化内涵。目前,壮族民族旅游大多过度注重物象符号的开发,产品“有形无神”,对于可以触及旅游者内心,增加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文化内涵构建方面显得较为薄弱,因此,如何开发意向符号尤为重要。作为原始民族文化的构建者当地居民是各类风俗、文化信仰活动的最主要参与者,当地居民才是最了解本民族文化的群体。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地居民对于文化“符号化”的话语权很弱,如何“符号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游开发公司的主观意见。因此,在文化“符号化”过程中多吸纳当地居民意见,既有助于增加文化深度及内涵,又保证了文化“符号化”不会与实际内涵产生偏离。
(二)整体文化体系与氛围构建并重
文化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文化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搭建构成完整的文化体系,因此,只注重单个或单面文化的建设不仅无法为旅游者提供浓厚的文化氛围,更不利于文化向旅游者的传播。目前,旅游地多重视空间符号与物象符号的构建,造成文化流于形式主义,对于意向符号与行为符号重视不足,应加强对意象符号与行为符号的进一步开发,形成完整的文化层,任何元素的缺失都将导致文化体系不够全面,进造成文化氛围不浓,旅游者文化体验不深的不利局面。因此,在进行构建文化体系时,要对壮族文化体系进行仔细地梳理,全面地开发每一个文化元素,并深度开发可能的文化素材,将其转化为易感知、有特色的文化符号,在众多的文化符号之间建立有机联系, 形成一个大的文化系统, 互相印证、互为补充,进而为旅游者呈现出完整的民族文化体系。
(三)适度文化“符号化”避免文化扭曲与失真
文化“符号化”不足或者过度都会产生问题。“符号化”不足导致旅游者体验不深;“符号化”过度导致本真文化扭曲,旅游者容易产生文化误读。一方面,壮族民族旅游“符号化”程度不足,大多依靠物象符号来构建文化氛围。例如具有壮族木结构的酒店、服饰等浅层文化吸引游客,旅游活动也多为风景观光式浏览,旅游者文化体验不深。另一方面,一些企业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对文化进行过度“符号化”包装,一些神圣的祭祀仪式沦为商人敛财的工具,流程和礼节被随意篡改,有些甚至已低俗化。这些对于本真文化的扭曲虽然短期内带来较多的经济收益,但是从长远来看极其不利于民族文化保护、振兴与可持续发展。民族旅游的价值存在于其资源的本真性, 民族文化的本真性是民族旅游资源的真实性的保证。文化真实性是发展民族旅游不竭的发展动力,也是一个民族保持永续活力的根基所在。因此,对文化“符号化”必须要尊重文化本来的面貌,遵循适度开发的原则,保证文化本真性。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浅析壮族民族旅游“符号化”启示

下一篇: 浅析壮族民族旅游“符号化”启示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