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导源小学”的语言学立场
 
更新日期:2020-07-31   来源:   浏览次数:27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刘师培对文学语言雅驯的审美要求凸显了文学创作的语言学基础,换言之,就是自古词章,导源小学的语言学立场。陈雪虎认为,当刘师培囿于骈散之争、极端

 
 刘师培对文学语言雅驯的审美要求凸显了文学创作的语言学基础,换言之,就是“自古词章,导源小学”的语言学立场。陈雪虎认为,“当刘师培囿于骈散之争、极端强调其文学的‘文学性’时,为文采、情韵和‘彣彰’而忘记‘文字’,其本身张扬文学形式之美而反对枯瘦的古文的积极命意反而丧失了。”实则不然,刘师培始终未敢忘却“文”之“文字”意义,只不过,较之章太炎“以文字为准”的文学概念,他更多彰显了文字的“文采”意义维度,凸显了“文”的形式审美特性,而非仅仅局限于文字作为表达媒介的功用一维。在声音训诂之学的领域,刘师培认同以精研故训取胜的汉学研究路径,而对宋学在此方面的研究不以为然;他对于当时小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颇为赞赏:“近代以来,小学大明,而声音、文字之源,遂历数千年而复明矣。此岂宋儒所能及哉!”流露出一种自得之情。刘师培这种心理是不难理解的,因为以扬州刘氏家族为代表的清代学者,在语言文字方面确实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刘师培本人也素以小学家自居,而且有不少小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因此他在文学理论研究过程中,始终不忘以小学为基础的研究方式,表现出卓越的语言学修养,并充分突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在刘师培看来,如果作家的文学创作偏离语言学基础,就不能自信而准确地遣词造句;如果文论家的批评实践离开小学支撑,就无法进行有秩序有逻辑的理论探讨。他认为,小学知识不仅能为作家提供严谨的文法、精当的用词等基本素养,而且能够真正实现文学作品的形式美特征。因此,扎实的小学修养是作家作文的必要基础,只有对语言知识具有深厚的理解和精准的把握,才能在行文过程中游刃有余地用好语言和语法,选择最能体现文学审美特色的语言,营造专属文学领域的审美特性。《论文杂记》《文说》《文章原始》等文论的论证思路充分体现了刘师培的语言学立场:他善于从“文”的文字意义出发,以语言学的理论,阐发中国语言文字的现代意义,认为中国的“实字”、“半虚实字”和“虚字”,其实正是西方的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助词、副词等词性的本土指称,并以此为基础,论述基于小学的作文之法,指出“不根于小学”是作文无秩序的根本原因。这些著述既有对文学演变规律的探讨,又有对文体源流的梳理辨析,同时还有对戏曲小说等文体的研究考察,“文”的观念在小学意义的层面上得到了充分的引申发挥,内涵更为丰富立体。刘师培强调只有字有渊源才能出言有章,具有审美规范,指出若要出言有章,必先解文析字,如若小学不明,就会出现记事失实的现象,反之,如果对语言文字的音、形、义都有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那么就可以在文学创作中,充分实现文学语言在声韵和辞采方面的形式准确性和审美性,就如屈原创作《离骚》一样,不仅渊源有自,而且情文相生。如此一来,作家的小学修养就成为作文的必备基础:“文苑之英,词林之秀,必参观古籍,博览群书,参互考验,穷流溯源,斯能出语有章,立言不朽。”如扬雄、司马相如一样,“类皆湛深小学,故发为文章,沈博典丽,雍容揄扬。……非徒词主骈俪,遂足冠冕西京。”以许慎《说文解字》为经典的汉字训诂学知识,和其他广博深厚的语言学基础,为文学创作的字琢句磨提供了可能,唯其如此,作家方能创作出充实丰满、日益工整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才能实现言词雅驯的审美目标,取得与众不同的审美特性。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导源小学”的语言学立场

下一篇: “导源小学”的语言学立场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