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造社群团队,提高志愿服务与大学生成长需求匹配度
所谓社群,广义上指的是在某些领域内发生作用的一切社会关系,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含社群精神或社群情感。在新媒体的推动下,志愿服务精神的传播速度倍增,志愿服务发展出现了新态势。志愿服务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已经从单纯功能上的连接演变成为一种以文化、技能、人格魅力等多维度的志愿服务内涵价值的传递。大学生志愿者们通过活动一起互动、交流、协作、感染,发生群蜂效应,逐渐形成一批批有共同兴趣、认知、价值观的团队,最终对志愿服务活动产生“反哺”的价值关系。因此,新时代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智力优势,以开发智慧服务、技术服务以及帮扶服务等新时代社会所需要的志愿服务内容打造专业化社群团队。
1.打造多极化的志愿服务社群团队。从纵向上形成从学校——院(系)——班级——个人的四级志愿服务链,从横向上形成以专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带。同时,积极整合校内外指导老师的资源,最大化发挥专业优势,开展系统调研,组建志愿服务导师团,加强对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价值观引导和技术指导。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内容之一,将志愿服务列为选修课,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制定课程大纲,编写相关指导教材,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价值理念、法律法规、安全教育以及专业技能的规范化培训。
2.项目化运作。志愿服务要在“专”上下功夫。新时代对志愿服务专业化的要求与日俱增。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供需”问题,提高实践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在项目的主题和内容设计上,按照“双向受益、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实践育人成效、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库。二是在申报项目的形式上,可以通过志愿服务组织设项和大学生自主设项相结合的方式,明确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期限、活动预期达到的效果等内容。三是志愿服务项目结束后及时进行绩效考核和可持续性评估,认真处理和分析数据、撰写评估报告、制定后续跟进计划。
(二)搭建共享平台,共建实践育人共同体
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育新时代的奉献好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志愿服务条例》对志愿服务信息系统设计进行了阐述,为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缺失所造成的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
1.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信息平台的数据采集。建立志愿服务组织和个人的信息数据库,及时做好志愿者的注册与管理,通过互联网采集和共享志愿服务组织和个人的基本信息和志愿服务意愿等,建立爱心银行,将个人志愿服务时数累计存入爱心银行账户,并可以随时查询,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与此同时,信息平台还可以是大学生志愿者与服务项目提供信息对接的平台,及时将活动开展的详细信息通知与活动内容相匹配的大学生志愿者,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机会。
2.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题网站。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应实现与社会资源的“一对一”对接,邀请一些地方性的志愿服务组织与团队共同参与,学习借鉴其他志愿服务组织的成功做法。发挥网络的共享优势,明确发展定位,结合当下的社会志愿服务需求和专业特点,梳理自身的条件和优劣势,高标准做好试点工作,及时做好志愿服务活动的设计和改进,努力形成可推广的“经验”和“样板”,形成有特色的智慧和创新实践成果。通过新媒体推广,拓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大力宣传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涌现的感人事迹,推广特色亮点、经验做法,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传递社会正能量,广泛争取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认可和支持,为高校育人工作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丰润的道德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