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在对话中彰显鲁迅与中国传统美术的关系
 
更新日期:2020-08-14   来源:   浏览次数:14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张著立足于鲁迅与中国传统美术的跨学科研究,从思想和审美(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考察鲁迅与中国传统美术的对话关系,既没有形式大于内容,亦没有让内

 
 张著立足于鲁迅与中国传统美术的跨学科研究,从思想和审美(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考察鲁迅与中国传统美术的对话关系,既没有形式大于内容,亦没有让内容统领一切,而是让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对话性的统一,从而较为合理地建构起鲁迅与传统美术的深层关联。
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把“整个人类文化视为大型对话”,巴赫金认为“对话是人类生活的普遍现象,也是文学艺术的普遍现象,在现实和艺术中人们用语言互相问候、诘难、问答、反驳、肯定或否定,从而达到相互沟通和理解的目的。”然而许多交流不具有显在、直接和明确的形式,也不一定运用语言乃至其他符号,“对话以潜隐的形式存在”在这个意义上,对话性“是具有同等价值的不同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对话主体的一切行为、思想、话语的实现,无不是在与他者行为、思想、话语交锋中实现的。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既是对马丁·布伯关于“我-你”关系的发展,又启示了茱莉亚·克里斯蒂娃“互文性”理论的提出和运用。
上编内容从思想上建立起鲁迅与中国传统美术的对话关系,将鲁迅的美术立场放在中国近现代美术转型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观察,选取四个角度进行论述,即文人画、写实、传统、民间。第一节呈现了“五四”运动时期文化界提出的多种“美术革命”论题,并对其背后隐藏的动机予以指出,挖掘出鲁迅为国民灵魂的改造而美术的思想命题。第二节从审美趣味层面为对话进行论证,鲁迅主张写实艺术,推崇德国女画家珂勒惠支版画和中国汉唐以前的美术,二者均表现出“力的艺术”趣味,具有力量之美,由此找出了鲁迅呼唤汉唐美术的深层原因,为的是复古一种艺术精神。第三节从中外美术传统进入,定位鲁迅引进的外国理论、作品,与汉唐之前的美术联系起来,都属于“生产者的艺术”,从而推出鲁迅对中西传统美术的吸收是与文化立场、艺术理念、私人兴趣等综合思考的结果。第四节,在民间美术的立场上,鲁迅主张“文艺的大众化”,把现代艺术的革新之路寄托到对汉画像、民间戏曲、年画、连环画、版画等底层艺术的激活与调用上,从中发现鲁迅坚守一种朴素的民间立场,建立起二者的对话关系。第二章、第三章分别就第一章的四节内容展开具体的举例分析。
对话的难度在于对鲁迅作品进行的审美形式分析,与思想的对话相比,这是一种更为内在的对话方式,来自于文学与美术内部两种语言的解读与转换,具有高度的艺术自觉性,与克丽斯蒂娃强调的“互文性”理论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克丽斯蒂娃认为“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 ,文学和美术两种文本的内部语言在张著的诠释下呈现一种交互的吸收和转换关系。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在对话中彰显鲁迅与中国传统美术的关系

下一篇: 在对话中彰显鲁迅与中国传统美术的关系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