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莲湘的初始描述
最早出现“连厢”一词的文字记录是在清代的文人毛奇龄,他在书中记载“连厢”起源于金代女真统治时期:“金作清乐,仿辽时大乐之制,有所谓连厢词者,带唱带演,以司唱一人,琵琶一人,笙一人,笛一人,列坐唱词,而复以男名末泥,女名旦儿者,并杂色人等,人勾栏扮演,随唱词作举止……”。后来清代又有一位文人曾描述金人宫廷演出“连厢”的场面:“传奇杂剧竟排场,末旦装成出教坊。跷索上竿成百戏,隔墙又听打连厢”。这两位作者的文字记录相互呼应相互证实,而且王宁在他的文章中再一次论证了这种说法的真实性,得出了结论:最早的“连厢”起源便是作为一种宋金时期兴起的歌舞形式,是满族先世金代女真统治者乐曲所创制的一种“连唱带演”的歌舞形式。后来的文人作家也在著作中提到了关于连厢的描写,此时的莲湘舞又被称为“霸王鞭”,康熙年间,文人李振声在他的著作《百戏竹枝词》里就记录有:“徐沛伎妇, 以竹鞭缀金钱, 击之节歌”。清代戏曲表演艺术家张次溪在他的著作《天桥志》中也有记载:“名曰打连厢者, 乃用一竹竿约长三尺, 两头各嵌寸许之小铜钹, 或制钱十余枚, 击之作响, 此器即名曰连厢, 本名霸王鞭, ……倘无此器则与他小唱无异”。这是不分民族而最早对莲湘舞的一个初始的文字描述,而各个民族又对其有不同的民间传说故事来诉说莲湘舞。
(二)、莲湘的民间传说故事
1、汉族莲湘舞的传说
各民族对莲湘舞的起源的说法不一,汉族中主要是两种说法,一种是模仿霸王从而展现出百姓自己的勇敢。《汉族民间舞蹈介绍》记载: “河南有的地方传说:古代楚国有个霸王(更多地方传说直接指项羽),武艺超群,尤其是他常用的武器———鞭,更是颇为有名。因此,群众每逢过年过节,都爱模仿霸王舞鞭的英勇形象来展示自己的威武和勇敢。而另一种便是为了乞讨,这种说法较为普遍,并且在民国时期确实有人真正用棍子有节奏的敲打身体乞讨。在当时的台湾,乞丐有九种“卖艺求乞”形式,第六种就是打响,以双手拍打双肩、膝盖和双手等七种不同动作的表演,这与辽宁等地的“亥王鞭”没有不同,只是用双手代替了那只竹鞭。《中丈大辞典》中“连厢”写到:“金代歌曲名,……又必有四人兼打连厢。所以名曰‘打连厢’者,乃是用一根长约三尺竹竿,两头各嵌径寸许之小们彼,或制钱十余枚,声之作响,此器即名曰连厢。”这里也说“连厢”乃来自“声之作响”。
2、土家族莲湘舞的传说
土家族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传说:从前,一个地主家里,收养了一个童养媳名字叫莲香,她心地善良又非常勤劳,但却被地主婆用吹火棍虐待毒打而死,群众同情她,就用莲香被打死的吹火棍编了这种舞蹈,从此便有了打莲湘的说法。而另一种则是莲湘舞承载着远古巴人武舞的遗风,可能是民间“巴渝舞”较晚的改头换面的一定演化和遗传,与汉代以降的 “巴渝舞”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关系。这种说法都是民间传说并没有资料记载,但不失为一种参考。
3、白族莲湘舞的传说
白族称莲湘舞为霸王鞭,对于霸王鞭的起源解释民间流传的一些传说:南诏兵器、警军器说;大理国柞丧棒、祭盘、棺钉说;部落战争说。此外,还有模拟栽秧说和楚汉相争时兵器说两种传闻。上述几种民间传说均无据具体可考文献,各种正野史中亦无准确的记述。。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出莲湘舞的起源主要分为三种:一是用于宗教祭祀;二是讲述孤女“莲湘”的苦难故事;三是作为乞讨时的手段,得到赏赐。在各个民族的传说故事都没有可以参考的文献,都是民间传说。只有汉族有相关的文字记载。由此可以看出各个民族对莲湘舞的起源都赋予着极厚的宗教色彩和民间故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