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张岱与故国之思
 
更新日期:2020-08-21   来源:   浏览次数:25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张岱出生于官宦世家,高祖张天复、曾祖张元忭、祖父张汝霖相继登进士,其父亦曾为兖州鲁王府长史,家学渊源深厚。张岱自己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甚至意

 
 张岱出生于官宦世家,高祖张天复、曾祖张元忭、祖父张汝霖相继登进士,其父亦曾为兖州鲁王府长史,家学渊源深厚。张岱自己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甚至意欲效仿先贤,修撰一部明代巨史。对于这样积极入世、有着报国之念的读书人来说,家国情怀往往特别强烈。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陶庵梦忆自序》)
明朝覆灭之后的张岱确实也坚守着自己的士人气节,效仿先贤“不食周栗”,不侍清庭,他甚至想过以身殉国。但心念《石匮书》未成,因而苟活于世,在穷困潦倒之际,以“梦忆”的方式,回溯曾经的时光,记录下明末最后的鲜活。在《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两本回忆性著作当中,亦得见作者触景伤情,抒发议论,寄托故国之思的篇目。
戊寅,岱寓鹫峰寺。有言孝陵上黑气一股,冲入牛斗,百有余日矣。岱夜起视,见之。自是流贼猖獗,处处告警。壬午,朱成国与王应华奉敕修陵,木枯三百年者尽出为薪,发根,隧其下数丈,识者为伤地脉、泄王气。今果有甲申之变,则寸斩应华亦不足赎也。孝陵玉石二百八十二年,今岁清明,乃遂不得一盂麦饭,思之猿咽。(《钟山》)
此段,张岱在介绍钟山时,回想起了曾经寓居于此的所见。他将后来的甲申之变与王应华挖掘百年老树来修缮陵墓,伤了地脉联系在一起,再念及孝陵曾经的历史,不禁悲从中来。
乙酉方兵,划江而守,虽鱼艖菱舠,收拾略尽。坟垅数十里而遥,子孙数人挑鱼肉楮钱,徒步往返之,妇女不得出城者三岁矣。萧索凄凉,亦物极必反之一。(《越俗扫墓》)
在《越俗扫墓》篇中,张岱记述了越地清明热闹的风俗,最后笔锋一转,写了乙酉年(顺治二年)因兵乱,清明节的惨淡情况。今昔对比,曾经的热闹繁华更加突显了现今的失国之悲。
由此可见,明朝覆灭之后,张岱确实怀有深深的黍离之悲,《陶庵梦忆》当中确实有寄托故国之思的篇章,但并非每一篇都以此为基调。相比于这样偶然显露的易代之悲,回忆繁华往事、记述民风民俗似乎才是《陶庵梦忆》更加明显的主题。夏咸淳在《陶庵梦忆》的前言中也提到:“(《陶庵梦忆》)全书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鲜活的人文气息,闪耀着新兴市民文化色彩,表现了作者对这种新文化新世相的欢迎欣赏和深深追怀,而不仅仅在于寄托故国之思、易代之悲。解读《陶庵梦忆》必须把握这一主脉,方能探其底蕴而赏其真趣。” 对此,笔者深以为然。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张岱与故国之思

下一篇: 张岱与故国之思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