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教学环境的综合教育
 
更新日期:2020-08-24   来源:   浏览次数:16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深入推进和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信息化、社会化、综合化逐渐成为各个学科领域的发展态势。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表现出了内部协

 
 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深入推进和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信息化、社会化、综合化逐渐成为各个学科领域的发展态势。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表现出了内部协调综合,外部渗透融合的新特点。究其根本,这是因为,“单一目标的教育,单一方式的教育,孤立分割的教育,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是缺乏时代气息和教育力度的”。所谓综合教育,是指综合利用多种形式的教育资源形成的有机教育整体,这种综合教育不是各个单项教育的简单相加,也不是教育方法和内容的总称,而是各单项教育形成合力,产生综合作用,创造出比各单项教育相加大的多一种新的教育力量。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教学环境作为隐性资源,它的作用是潜在的,既通过外部客观环境的熏陶感染,实现润物无声的软势引导,也要处理好人际氛围,在师生关系中形成“如沐春风”般地课堂教学氛围,进行软势教育。此外,人与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不仅被动、消极地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还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动能性,积极地反作用于环境,改造环境,发掘新的隐性教育资源。因此,协调教学环境中的多种教育因素,进行综合教育,发挥综合功能,避免出现综合的负合力,营造一个平等育人的隐性教育环境。
第一,教学环境的融合式综合。隐性教育环境既是开放的,又是有限定的,这一开放和限定界限具有隐约性特征,两者并行不悖,互相配合。将隐性教育环境限定于教学环境,并没有限制住隐性教育的发挥空间和辐射范围,而是为了使之在特定的场域更直接的发挥凝聚效应,学生才能在特定的现实教学环境中受到启发,使其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发展规律。推进教学环境融合并更好的发挥综合功能,防止产生隐性教育“散大空”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展开的“大舞台”,教学环境是引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触动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影响课堂教学过程和结果的重要“信息源”,教育效果得以最终实现依赖于这一“承载物”。教学环境作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双方直接参与、感受的基本场所和有效载体,其育人成效与教学环境的优化密不可分。这一环境的优化主要是指“硬”环境,即包括物质设施、教室布置、教学秩序、情境创设等,这些“硬”环境处处都存在着对学生潜意识产生暗示作用的教育因素。这种融合式综合的优势在于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积极发挥环境因素的教育功能,使各种潜在的教育因素相互融合,创造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从而对学生的思想引导、知识传授、能力的锻炼以及共同体价值观的培育等产生综合作用,发挥综合效应。
第二,教学环境的渗透式综合。现实的教学环境是历史性资源环境的继承和延伸,同时还不断接受现有的各类教学资源的滋润和影响,最终反映在当下的时代大环境之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教学环境所展现出来的深层次资源和表层性形式,即历史环境、时代方位、现实表征、个体情绪总是历史继承和千变万化的。相对静止的教学环境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而运动的、变化发展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对动态性变量的把握,可以透过多变且有规律的时代步伐,采用“深层润物”的渗透方式,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学环境的这一特征。课堂作为教学环境的主阵地,课堂氛围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性因素,从构成课堂氛围的要素来看,主要有教师、学生、教材和教法等,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教师。一方面,教师利用教材和教法所蕴涵丰富的隐性资源“生化”、“活化”理论课,采用“慢工出细活”的渐进性渗透方式,激发课堂教学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课堂氛围的营造在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体能力,教育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创造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的教学氛围。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前提,和谐的教学氛围也必然以健康的师生关系为基础。此外,生生之间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同学关系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学生作为集体之中的个体,不可避免地通过暗示、模仿、感染以及从众等无意识心理过程使彼此接近、趋同,逐渐形成和谐的“软”环境,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的价值观影响和渗透。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教学环境的综合教育

下一篇: 教学环境的综合教育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