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即人的内在规定性,通常可视为人之为人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品质和行为。所谓学术人格,不能把它从字面的意义上简单等同于“学术”的“人格”,从性质上来看,是指从事学术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特质,既包括知识增量,也包含为获得增量知识所体现出的内在品质。换言之,“学术人格是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的有机统一”。学识魅力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执教之基,人格魅力是教师的执教之魂、力量之源。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的有机统一是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精神内化与外在的集中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一方面指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指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最根本的是培育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充分掌握丰富理论知识进行说理教育,更要塑造自我形象和展示教师人格力量,通过感染、熏陶和感化的隐性教育方式,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中受到影响和启发,这就是感染教育法。
第一,教师的学识魅力。学识魅力是指教师所具备的深厚的学术理论知识及修养,在教学中产生的“磁场”。一般来说,一名合格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理论知识上应该具备三个“真”精神来感染大学生。其一,“真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加深对当前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准确理解,提高辨别思维能力和理论运用能力。其二,“真信”。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确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做到“真信”马克思主义,就要时刻警惕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自觉与之划清界限。其三,“真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考察和分析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理论联系实际,在人类社会实践中激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
第二,教师的人格魅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所谓真善美的种子,简单来说,就是让教师人格魅力这一活的源泉涌现出隐性教育的力量。首先,“真爱”。一方面,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真心喜爱所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和判断。另一方面,用爱托起树人责任,主动关心和亲近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做到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其次,“向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善是教育的崇高境界,也是教育的基本教义和永恒追求。善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不同的释义,古人将善理解为“道德之善”,换言之,从道德教育“真善美”的角度成就人之善、善之人。现代人则拓展了善之道德的范畴,引申为“完善”,即人格或个性的完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最根本的任务是铸魂育人,因此,要时刻以自己的德行影响和感染学生,既要引导学生拥有善良的人格品质,也要以“师表精神”的人格示范效应,激励学生的个性完善。最后,“崇美”。教师要有形象之美:有良好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风貌能使学生受到直观感染,这种感染更形象、生动和自然。有审美的心灵:教师要以美的眼光发现学生所长,以美的心灵呵护学生的成长,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使“美”生动活泼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