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政治法律 » 正文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更新日期:2020-08-25   来源:   浏览次数:29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中华一词出现很早,中华是由华夏和中国两个词语发展而来,其含义与族名、国名相通;民族一词在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中被广泛的使用。而中

 
 “中华”一词出现很早,“中华”是由“华夏”和“中国”两个词语发展而来,其含义与族名、国名相通;“民族”一词在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中被广泛的使用。而“中华民族”一词是梁启超最早提出的具体概念,在其《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文章中,认为“中华民族”反映了中国民众的一种普遍共识,以民族共同体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愿望。而后,孙中山在《对外宣言书》中也使用了“中华民族”的概念,自此,中华民族的概念被广泛应用。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时,多部著作中多次使用“中华民族”的概念,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赞扬,强调中华民族是由汉族和各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大集体。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论断,即“中华民族所包含的五十六个民族单位是多元性的,中华民族是一体的”。中华民族是自古以来多个民族分分合合,相互交织、融合,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具有共同命运的统一整体。
萧君和在“中华学初论”一书中指出:“中华民族是以中华民族生活的共同地域为基础,以中华文化为纽带的,包括汉族、各少数民族和世界华人在内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主要是一个“民族共同体”,是中国 56 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整体。当年著名学者费孝通就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格局,认为中华民族是由 56 个民族公共组成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每个民族的简单组合而成,而是重点强调经过历史长期的交流融合着56 个民族已然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在 2014 年 9 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 “我国在历史发展中的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在 2015 年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 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一个由 56 个民族组成的,有共同认同的血缘融通、流动交汇的有机体,是一个历经五千年风雨锻造而成的“多元一体”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解决当前民族问题的需要。
梁启超认为“何谓民族意识,谓对他而自觉为我”。‘彼,日本人;我,中国人',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强调了相较于其他的民族身份,对自己民族身份的骄傲感和自觉性,自我民族意识根植于头脑中。费孝通认为“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同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就是“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或民族意识。指出了民族意识就是人们在心理和头脑中认同的共同体。这两种这两种民族意识的共同点就在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同一地域下的人们形成的关于中华民族的共同民族心理素质和共同的头脑认知的总和,在正确思维的引导下,共同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一篇: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