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工作及成效
 
更新日期:2020-08-27   来源:   浏览次数:40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文化保护工作及成效1.传承非物质文化。边城镇现有州级传承人2名,州级非遗项目2项,分别为苗族舞龙和三棒鼓;有县级传承人5名,县级非遗项目5项

 
 (一)文化保护工作及成效
1.传承非物质文化。
边城镇现有州级传承人2名,州级非遗项目2项,分别为苗族舞龙和三棒鼓;有县级传承人5名,县级非遗项目5项,包括汉戏、边城丧俗礼词、三棒鼓、糖画、苗医药。
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舞龙的传承人张忠献,对苗族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年轻时就因舞得好龙而在湘、黔、渝三省边区小有名气。退休后的张忠献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他所热爱的苗族舞龙上,被当地群众赋予“湘西龙王”称号。1997年12月,张忠献赶制的一条99节、长199.7米的“边城巨龙”,获评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中国最长布龙”盛誉。1998年,“边城巨龙”被编入《世界吉尼斯大全》。1999年,为庆祝澳门回归,张忠献编导排练的《祖国妈妈》舞龙节目,一举夺得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最高奖——“山花奖”以及“中国文联澳门回归全国百龙大赛国安杯金奖”“中国文联澳门回归全国百龙大赛国安杯组织奖”“优秀编导奖”。
三棒鼓作为边城地方曲艺,广泛流行于贵炭村一带,因表演者轮番抛动三支镶嵌有铜钱的鼓棒而得名。边城镇民间习俗,凡有红白事必会邀请三棒鼓演唱,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几天,依家庭富裕程度而定。红事演唱曲目多为《甘露寺》《天仙配》等,白事以《二十四孝》《劝孝》等为主。除红白事外,三棒鼓也是边城百姓喜闻乐见的日常娱乐活动,演唱曲目多为《大闹黄花院》《三打祝家庄》等长篇鼓书。边城三棒鼓表演队一般由3人组成,一人打鼓,一人敲锣,一人耍刀棍,边唱歌边击鼓,也可多个表演队同时进行。2012年,三棒鼓被评选为第四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郑方云被授予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三棒鼓传承人。
2019年2月14日,88岁的张忠献与85岁的郑方云,分别作为苗族舞龙、三棒鼓的传承人,在边城镇举行了隆重的拜师收徒仪式。仪式上四位徒弟向师傅叩拜、敬茶,并表演了苗族舞龙、三棒鼓等节目,深受群众喜爱。耄耋老人公开收徒,非遗文化后继有人,一时在边城镇传为美谈。
2.保护物质文化。
边城镇历史文化底蕴较为深厚,现拥有石器时代药王洞古遗址、茶峒古码头、协台衙门、国立茶师等文物古迹,整体保存较为完好。
国立茶师,全名为“国立茶峒师范学校”,是民国时期在今边城镇设立的一所师范类学校,2005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抗日战争时期,为收留上海、江苏等地的难民学子,国民政府决定在西南大后方成立20所战时国立中学,国立茶师便是其中之一。从1942年正式成立到抗日战争结束,国立茶师共招收高师17个班559人,简师5个班168人。抗战胜利后,国立茶师更名为“湖南省立茶峒师范学校”,1953年学校改名为“湘西第二民族师范学校”,1962年师范撤并,花垣县人民政府在“湘西第二民族师范学校”旧址上建立了花垣县第三中学,沿用至今。2012年教育部门投入500万对国立茶师进行整体维护修缮;后又投入200万元维修大礼堂、建设停车场、修建篮球场。
3.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近年来,边城镇举办了“中国·湖南(花垣)首届苗歌节暨边城杯苗歌大奖赛”“湘黔渝三省边区苗族特色饮食暨苗族服饰展示联谊会”“2009年中国·湖南(边城)首届苗族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活动,不断加强民族文化交流,展现边城文化魅力。
2009年10月,“中国·湖南(边城)首届苗族文化艺术节”在边城举行。来自湖南、广西、贵州、重庆等地的文艺爱好者,均带来了独特的苗族歌舞,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的《吊龙》、贵州省台江县的《木鼓芦笙寄深情》、贵州省雷山县的《芦笙舞》等节目,给边城镇带来了一场规模空前的视听盛宴,也进一步展现了各地苗族文化。
千百年来,边城龙舟文化从未间断,它承载着清水江沿岸共同的厚重历史,演绎出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据当地群众说:“边城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特别是端午节的赛龙舟,尤其热闹咧!”赛龙舟活动,每年都由贵州、重庆与湖南三省市地方政府联合举办。每逢赛龙舟前,都要先在江边举行“祭龙舟”活动,包括请龙王、安龙头、祭龙首、装龙舟、举龙身、舟下水,祭典隆重。2016年端午节的龙舟比赛,设置比赛奖金为第一名10万,第二名5万,边城镇龙舟代表队取得了骄人成绩。边城茶峒二队获得男子组冠军,边城茶峒队女子队获得女子组冠军,边城茶峒一队获得男子组亚军,茶峒男女队共获得25万奖金。每年赛龙舟活动都会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看,加油呐喊,清水江两岸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工作及成效

下一篇: 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工作及成效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