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与问题同在,挑战与希望并存。通过调研,我们十分高兴地看到我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健康向上,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成为主流,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认可度较高,管理服务育人工作效果良好,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工作信心;另一方面,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1、坚持以生为本,加强人文关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要在服务引导中加强思想教育,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言,要消除因环境变化造成的适应性障碍、家庭经济困难带来的思想困扰,学业基础薄弱导致的自卑心理,最为科学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经济资助、生活关心、学业帮扶、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精神激励等方面精准施策、靶向发力,不断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在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力度”和“温度”上下功夫,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2、坚持正面引导,创新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化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教育,强化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是关系少数民族地区稳定和发展的长久之计。要加强顶层设计,把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法纪校规教育融入入学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思政理论课和专业课教学,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紧扣重要节点和重大节日,通过组织开展观看建国七十周年阅兵、升国旗仪式、参观博物馆和纪念馆、祭扫烈士陵园、主题演讲活动、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定力。值得重视的是,在这些教育和实践活动中,要关注极少数“边缘”学生,确保全员参与,努力做到“一个不能少”,“一个不掉队”。
3、坚持知行统一,加强实践育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三下乡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艰苦的实践中,了解国情,增强建设民族地区的信念,使他们做到知行统一。同时,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充分发挥他们能歌善舞的特长,鼓励他们利用自身优势,参加社团和文体活动,在活动中展示自我、收获自信。
4、坚持同向同行,加强协同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一方面,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学校深入开展“课程思政聚合行动”,努力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提高全校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统筹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积极构建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