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湖北省宜都市松木坪镇茶园寺村五组的洪家大岭就是历史上洪山茶的出产地。中心点定位:经度111°28′30″,纬度30°10′22″,海拔424米。
据现居住在洪家大岭的洪敏(第十二世,继派,男,1964年生人)保存的民国丁丑年(1937)纂的《洪氏家谱》载:“四世祖洪珠、瑚、宾、琏、瑞兄弟五人从松滋磨盘州高堰堤迁石竹冲(现枝城镇纸房冲村一组,原属咸池冲小村,因石头中有石竹笋而得名),买杨姓水田贰石二斗为业,入籍立户完粮,又买棺木山张姓一契为业改名洪家大岭。宾公生有六子,长二三公亡,士选、士华二公买裴家大岭贺、黄二姓田产一契为业,修造石竹冲瓦屋二向,兄弟分家各立门户是也。”石竹冲洪家老房原有两个单池,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20世纪50年代卖给胡家,后被白蚁危害,于1960~1980年代分批拆除。家谱还载“洪东泰,字正春,……亡于光绪甲辰年(1904)五月,葬于裴家大岭老屋宅前。”[2]这是裴家大岭在家谱中最后出现的时间,现洪氏族人均认为洪家大岭改自于裴家大岭。
在石竹冲洪家老房的西南方向顺冲往上是谢家槽,再上就是洪家大岭;在老房西北方向200米的山坡上,有洪氏五世祖洪士华的墓碑,碑文载:五世祖士华公生于乾隆戊午年(1738)三月十二日,亡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五月十三日,在年78岁,出生地是石竹冲。
由以上两个史料推算洪家大岭的成名时间应在清康熙末年,即十八世纪初,至今300年左右,而完全取代裴家大岭也有100年以上的时间了。
洪家大岭在20世纪50年代合作化时称红茶社1、2组,1958年改为红山大队4、5小队,1966年四清运动结束时合并为红山大队5小队,1985年更名红山村5队,2001年原红山村1、2、3、4、5队合并成茶园寺村5组至今。洪家大岭包括狮子口、棺木山(棺材石)、屋场垴(塌)、周家脑、红砂湾、谢家槽、娃娃潭、朱家岭、拐枣树塌、槐树湾、洨坑包、小岭岗、土地台、水井湾、沙牛窝尿等小地名。1980年有32户131人,洪姓外仅有余、傅四姓7户不到20人,为有记载以来人口最多的时期,当时上报耕地面积不足百亩,均为坡田和梯田;近三十年来,因洪家大岭生存条件艰难,人口外迁严重,到2018年底仅存17户4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