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调”原为音乐术语,指的是由多个独立、互不关联的音调或声部构成的和声,是一种多声部的音乐形式。巴赫金借用“复调”这一音乐术语,提出了复调理论,并用其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征,认为其小说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巴赫金 25)。复调理论核心范畴是对话。巴赫金提出“一切受到意识光照的人的生活,本质上都是对话性的”(115)。对话又可分为大型对话与微型对话。大型对话“存在于各种声音之间、完整的形象之间、小说的完整层面之间”(钱中文 353)。而微型对话则是一种人物内在的对话,多用于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巴赫金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微型的内在对话就是其矛盾分裂的体现,这些微型对话充分展现了个人复杂的精神世界和思想纠结。
《声声慢》中的微型对话体现得淋漓尽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词人的自我发问:在天色阴沉,冷风正劲的时节,难以入眠,披衣起床,想喝点酒暖暖身子,但这三杯两盏淡酒,能敌得过呼啸的寒风吗?词中一个“怎”字是词人的自我回答:这寒冷是由孤独而起,独自一人饮酒,只会越发凄凉,这三杯两盏淡酒敌不过凌冽的冷风。词人既希望借酒暖身,排解忧愁,又深知这彻骨的寒冷并非几杯淡酒就能抵御,内心的孤寂才是其根源。“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是词人又一次自我分裂后的对话:独自一人对着阴沉的天,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见到满地菊花,发觉花儿也憔悴不堪,残花满地。回想过去丈夫陪伴在侧,诗词唱和,如今却只剩自己一个人,无边的孤独让日子都变得漫长。《声声慢》给人以沉郁凄凉之感,这种感情正是从词人这种自我分裂的对话中传达的。“三杯两盏淡酒”证明词人想要排解忧愁,“守着窗儿”说明词人希望熬过艰苦的日子,这是词人坚强、独立的一面。“怎敌他晚来风急”是词人深知孤寂是寒冷的根源,“独自怎生得黑”表明了词人面对孤独的岁月独自难捱,这是词人脆弱、孤独的一面。词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在词中通过反问的方式得以体现,最终形成了一个矛盾综合的女子形象,传达了悲凉孤寂之感。
《声声慢》一词中包含的大量意象与词人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并在词中形成对话,交织出一个复调的诗学世界。词人可通过意向含蓄地传达内心所感,但本词中词人不仅通过意象传达情感,而且还与意象进行“对话”,情感更切。词人借助飞过天际的“雁”诉说自己的伤心。孤雁长鸣本是自然,词人却赋予了其“伤心”的情感,并称其为自己的“旧相识”。这孤雁的悲鸣与词人的悲戚相互映照,仿佛是词人在向大雁诉说自己的忧伤。低头看到满地“黄花”,发觉花儿也和自己一样“憔悴”了,面对满地落红词人再次发问:“如今有谁堪摘?”既是问花也是问词人自己。词人自己因为忧伤而憔悴瘦损,无心摘花,花自枯萎。落红已谢,想再采摘还有谁忍心去摘呢?词人在自然景物和主观情感的交融中道出了“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感慨,言已尽,意无穷,浓浓的愁绪久久不散。李清照在《声声慢》一词中一方面描写了自己的行为和客观事物的状态,另一方面又通过客观事物寄予内心情感,人与物、主观与客观两种话语在这一首词中发生碰撞,形成对话。这种对话让这首词由单一话语状态转变为多元话语状态,呈现出复调写作的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