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目前各高校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大多采用大而全的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大多能只能适应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环境监测单位、环境科学研究深造等就业方式,但是对污水处理厂、大气处理设施等实际工程应用单位还存在着一年及其以上的适应期,其主要原因就是课堂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地方高校在向应用型转变的过程中,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找准办学层次定位,合理制定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 目标,确立专业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服务面向,培养社会急需的环境工程特色型、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的模式由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培养目标如果仅以知识型人才为唯一方式,不但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缺少积极主动性,同时也会妨碍高校人才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地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培养应具有创新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污染防治、环 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经济与管理、生态修复等基础知识,能在地方政府、环保部门等基层单位从事基础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 突出专业培养特色
因环境工程专业涉及水、气、声、固废、生态等多环境要素的污染治理,所以很少有高校能做到全面培养,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普遍存在着大而全的问题,学生很难在有限的课时内将每个方向的内容掌握,往往只能做到了解,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本来就相对较差,更难做到面面俱到。因此须结合自身条件和地方市场需求,加强某一方面的教学培养,突出专业培养特色,是地方高校 培养好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为实现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定位和人才 培养目标,环境工程专业可弱化“生物化学”“物理化学”等实际应用相对较小的基础理论课程,增强“工程制图与 CAD”“环境工程设计”“水污染控制工程”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
3 合理配置师资结构
由于地方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开办时间普遍较短,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只有十年左右的时间。地方高校的师资大多直接从博士阶段导入,与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相比,工程实践经验严重不足,核心课程的案例教学效果差。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传统的以知识传授的教师已不大符合学校的发展,取而代之的则是“双师型”教师,即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教师中既具有讲师和教授深厚而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工程师精于实践,有很强的实际动手操作和解决 生产实际当中问题的能力的老师。因此,作为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教师,走双师型发展道路,是地方本 科院校培养高层次、高质量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保证。其次,环境工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专业,涉及研究方向特别多,因此地方高校在配备专业教师时应根据环境工程专业教学需求,合理规划每一位教师的研究方向,使得教师团队的知识能形成一个完整互补的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系统。
4 改进教学方法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主要看课程教学的目标能否实现,课程教学( 特别是核心课程的教学) 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要对现有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为此,在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如“案例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启发式教 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多样性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水污染控制 工程》中“活性污泥膨胀”知识点时,针对实际案 例问题,让学生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展开学习和讨论,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在讲授“污水处理构筑物”知识点时,可将将课堂搬到实验室,首先给学生讲解污水处理设备的构造、原理和功能,然后让学生亲自操作,让他们理解污水处理流程,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