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理工类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的难点
 
更新日期:2020-09-07   来源:   浏览次数:16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理工类专业课程侧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略了对家国情怀、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的塑造和培养,具有专业性强、实用性高的特点。这使得理工类专业课程在开

 
 理工类专业课程侧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略了对家国情怀、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的塑造和培养,具有专业性强、实用性高的特点。这使得理工类专业课程在开展“课程思政”的实际教学中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因为“课程思政”不是将思政知识碎片化、机械化地植入到课程中,也不是在专业知识讲解后抽出一部分时间单独对思政知识进行学习,而是真正地将思政知识嵌入、贯穿到专业知识的讲解中,做到寓思政于课程,融思政于课程。
1.理工类课程教学缺乏“道”的阐发和弘扬
理工类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专业技术和知识层面的传授,人文社科类课程的重点在论道。相对于人文社科类课程而言,理工类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要点和技术手段,过于注重学生的专业技术,忽视了人文素养的熏陶和培养,出现较为明显的“术”与“道”的断层。这种口径窄、内容单一、专业化的教学模式,虽然有益于培养专业技能过硬,竞争力强的用型理工类专业人才,但也使理工类的学生出现严重的知识面窄、文化素养薄弱、人文素质起点低、社会适应能力差等诸多问题。
理工类课程是以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为研究对象,具有客观性。理工类课程的这一属性,加大了将思政知识融入理工类专业课程的难度。
2.理工类课程教师对思政育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但是很多理工类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依赖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党团等,在课堂只教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弱化了学生的专业思政教育工作,甚至出现“重才轻德”的现象。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教师的影子,由于对思政育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仅使理工类教师无法正确引导学生思想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导致学生对思政知识学习的不重视,违背了育人的初心。
3.理工类学生具有一定的群体性特征
随着时代的变化,不同价值观的相互冲击,理工类学生的价值观趋向多元化,使得理工类学生对价值主导的认同较以往更加困难和复杂[9]。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主导,但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大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的渗入,让部分理工类学生出现价值偏差,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理想信念不坚定。
由于学科的专业特点,理工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公式的推导、演绎及应用等,理性思维敏捷。理性思维的养成在培养学生细心、严谨的学习态度的同时也有可能导致学生的思维过于片面,缺乏思辩能力,不能从全局性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对思政学习持漠视态度。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理工类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的难点

下一篇: 理工类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的难点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