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四个自信”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升华
 
更新日期:2020-09-07   来源:   浏览次数:15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加强四个自信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合称,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1.加强“四个自信”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合称,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身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四个自信”的重要教育对象,而大学英语教学作为传输正确世界观、价值观、文化观的重要渠道,应当在其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中加强“四个自信”教育,结合语言与文化的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对中国道路的认同、加深对中国理论的理解、完善对中国制度的认识以及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充分发挥综合素质课程的隐性育人价值,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在课程的思政功能上并未得到充分的挖掘,这一方面意味着挑战的艰巨,另一方面也暗含着潜力的巨大。2017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高等院校学生通过学习和使用英语,可以直接了解国外前沿的科技进展、管理经验和思想理念,学习和了解世界优秀的文化和文明,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国家语言实力,有效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与各国人民的广泛交往,提升国家软实力。语言不仅仅是符号,更涵盖了一种文化对某种社会生活及其价值的表达,因此大学英语课程目标不仅是掌握英语这门工具,也不仅是理解英语语言文化,而是为了在国际大视野中更清楚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地位、中国道路的方向、中国理论的缘起和中国制度的特色,使培养出来的青年人才以后能弘扬时代精神,致力中国发展。因此,在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的大背景下,坚定“四个自信”,丰富课程内涵,深化教学改革,强化育人功能,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2.融入“四个自信”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举措。
大学英语作为以语言技能习得和人文素质培养为目的的通识课程,更容易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主流价值引导,与显性的思政课程协调同步,相得益彰,真正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效果。2016年5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想实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要坚定文化自信不动摇,确保文化自信得以彰显。就人文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所以在实践中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应以融入文化自信为主导,带动提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从内容上,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当代改革开放的传奇故事能拓展大学英语的教学素材,中文语言特色和英语传统表达的对比能引发不同价值观之间的比较与反思,中国时事政治英语新闻和西方媒体政治新闻能展现各国政治体制的不同。从形式上,通过翻译弘扬中国文化、通过英文口语表达讲好中国故事,通过写作书写中国发展,都为大学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每一段对话、每一篇文章、每一次讨论、每一个练习,都在春风化雨中滋润着青年,在耳濡目染中教育着青年,在言传身教中引导着青年,在潜移默化中鼓舞着青年,对其情感、价值观、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产生“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四个自信”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升华

下一篇: “四个自信”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升华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