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义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前期核心思想,对于启蒙大众、打破旧文学创立新文学发挥了巨大作用。当前研究表明,“五四”人道主义并非以往人道主义的延续,而是19世纪末在俄国新理想主义思想潮流中衍生发展而来,即直接来自于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对黑暗社会现实、人民苦难生活以及人类战争残酷的思考中,以此来解决“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对于人道主义精神的解释,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对人类共同的永久的人性以及“爱的哲学”的关注,“认为只有通过“爱”,才能实现人类的和谐,创造人类最大的幸福。”
对于人性以及爱的发现,源于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对“抹布”主题的阐述,即关注“贫民社会”“下等社会”中被社会蹂躏凌辱虐待的人们,并从中看到了在那些被社会唾弃、抛弃的“抹布人”(强盗、杀人犯等)身上,同样具有人类灵魂里可贵的人性。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这种发掘人类共同人性、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解决人类社会现实矛盾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用“抹布”主题对于人类共同的永久的人性与“爱”的表达,受到“五四”新文学家们的追捧与继承,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受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人道主义的直接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家们开启了把目光聚焦到社会底层人民的先河,通过表现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否定传统“偶像”思想所带来的麻木精神,揭示人民生活的困境,以及发掘具有肉体与精神双重属性的“人”的价值与作用。对于“五四”新文学前期核心思想的人道主义精神,传统研究侧重于对现代作家理论性文章的挖掘,以此阐释人道主义精神在现代中国的接受与发展,而轻视了隐藏于早期文学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内涵。具体而言,“五四”新文学运动前期,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作家创作出的文学作品中,所透露出的人类共同的永久的人性与“爱”的表达的人道主义精神即关于“抹布人”(社会底层人民)透露出的人性的光辉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