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高校公共艺术课俱乐部制改革的思考
 
更新日期:2020-09-08   来源:   浏览次数:19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为什么要对高校公共艺术课进行改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亟须进行修订和完善。2006年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

 
 (一)为什么要对高校公共艺术课进行改革?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亟须进行修订和完善。2006年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指出:“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公共艺术课首次以教育部办公厅发文的形式要求在全国高校中实施,文件颁布以来各高等学校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存在差异,但公共艺术课程在高校教育教学课程体系中有了一席之地。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指出“学校美育课程建设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重视美育基础知识学习,增强课程综合性,加强实践活动环节。”在高校美育课程中公共艺术课程是主体,公共艺术课程在高校美育实施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方案》自2006年公布实施以来,已经过去十四年,高等教育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精品线下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日新月异。原有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偏重于理论介绍,忽视实践训练,形式上枯燥乏味;课程缺乏全国统一的教材,部分教材内容陈旧更新较慢,内容上趣味性不强。因此,修订《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刻不容缓。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育与学生学习诉求不相匹配。一份2018年对北京地区34 所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其中13 所重点高校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教师的访问调查显示,尽管2006年教育部就明文规定每名大学生必须选修1门艺术课,但调查的部分高校中,有46.15%的高校并未设置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有19.22%的学生从来没有选修过艺术类公共课程。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课程落实不尽如人意的现状相反的是大学生对艺术类选修课却充满期待和兴趣。调查中发现,47.51%的大学生选修艺术类教育课程是兴趣使然,为提高艺术修养;37.01%的学生是为了丰富课余生活,放松身心。大学生最喜爱的艺术教育方式是学校晚会、专场音乐会,占比41.35%。学校组织的各类晚会参与度也最高,占比59.0%。这表明学生愿意通过艺术类课程来提高艺术修养,愿意参加艺术类实践活动和展演。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教育亟须进行改革,学生更愿意亲身体验、亲自参与艺术课程和艺术实践活动。
(二)为什么要对高校公共艺术课进行改革俱乐部制改革?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美育属性决定高校公共艺术课进行改革俱乐部制的可行性。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开展要遵循美育特点,美育的特点有形象性、娱乐性、自由性、普遍性。高校公共艺术课进行俱乐部制改革符合美育教育的特点。 “美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公共艺术教育,是公共艺术教育追求的目标,国家在基础目标的基础上还赋予了公共艺术教育其它手段功能,形成了具有美育观照的艺术教育。”对高校公共艺术课进行改革俱乐部制改革每一位均学生可按兴趣爱好加入相应俱乐部,充分体现公共艺术教育的普及性;学生每周可根据所选艺术俱乐部的上课时间安排表,自由选择上课时间,充分尊重学生选课的自由性;俱乐部上课时间统一在周一至周五晚上,周六、周日全天,全部课程与实践活动均安排在八小时之外,充分满足学生在课余时间娱乐的需求;俱乐部的艺术课程是理论鉴赏+艺术实践+校园活动+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俱乐部美育课程,充分体现俱乐部课程的生动形象性。艺术俱乐部课程在美育中担负起专业教师指导、课程学分保障、学生参与学习的主渠道作用,俱乐部艺术课程与艺术社团、校园活动互为补充,课内课外有机统一,是高校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载体。在俱乐部艺术课程中注重用生动形象的艺术作品感染学生,用“寓教于乐”的方法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艺术兴趣爱好,引导学生用“美”的眼光观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美。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高校公共艺术课俱乐部制改革的思考

下一篇: 高校公共艺术课俱乐部制改革的思考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