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路径
 
更新日期:2020-09-08   来源:   浏览次数:16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大生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必然与市场的导向,企业的需求密不可分,而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是高职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大生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必然与市场的导向,企业的需求密不可分,而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方面。因此,高职院校需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根据在校不同阶段的培养要求,结合学生自身特点,不断探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新方向、新路径,帮助学生自我发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一)强化课程改革,促使“工匠精神”入脑入心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主力军
的高校教师能否利用好课堂来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至关重要。首先,高校要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在开设相关专业课程的同时,适当增加“艺术导论”、“现代礼仪”、“社交心理学”等课程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其在职场中的适应力和应变力,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其正式步入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其次,由于高职学生大都为高中阶段学习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知识储备相对缺乏,但思维比较活跃,具有一定创新性,鉴于此,高职教师应始终牢记育人宗旨,转变教学观念,尝试运用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有意识的在专业课讲授中融入工匠精神,尤其在思政类公共课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理论讲授的方式,注重运用典型案例、情景创设、交流探讨等方法真正发挥思政课的导向作用,发挥工匠精神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培养学生专注、认真、负责的职业品质,端正职业态度,提升职业意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借助校园活动,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反映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校园精神与校园风气的一种
群体性文化,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与制度文化为主要内容,具有开放性、多元性、渗透性、传承性等特点。由于高职教育兼具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两重属性,校园文化要在体现一般高校校园文化共性的同时,更加突出职业文化的特点,处处体现培养新时代大国工匠的办学目标,将“工匠精神”有效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其一,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可挖掘高校当地在不同行业中涌现出的优秀工匠,通过开展“身边工匠进校园”、“向工匠学习”等特色校园活动,创设一种认识、学习工匠的文化氛围,无形中影响引学生。其二,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可在人群密集或醒目的位置陈列不同杰出工匠的人物雕塑、个人简介与代表作品,提高学生对于工匠的认知度,增强认同感。其三,在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上,要注重规范学生在课堂、活动、竞赛等不同场所里的行为举止,使其不仅具备认真专注的学习习惯,还要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三)深化校企合作,合力提升职业素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
相应提高,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路径,而校企合作作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更应发挥其重要作用。当然目前各大高职院校都有开展诸如“订单班式培养”、“校企联盟大会”、“共建实训室”等不同类型的校企合作方式,但普遍存在浮于表面、效果不显著等问题。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路径

下一篇: “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路径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