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要建立在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上,且在理论章节的教学安排上,打破现有教材编写的不合理,进行教学内容、讲述次序上的重新整合。在知识点的讲述过程中适当删减纯理论的教学内容,把同一或相近章节中的知识点安排在一起,以体现其内在关联性。实践教学模块则突出PLC技术的应用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践,着力加强与本课程关联性的工程应用性内容的教学。考虑到学生将来就业方向的多样性,着力增加逻辑控制、运动控制、过程控制、工业网络等方面相关的PLC程序编写、程序调试、硬件之间的通信等工程应用的比重。
(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理论讲解—案例分析—设计实践”并重的原则,做到“理论讲透,案例典型,设计实践贴近实际”三个环节有机结合,从过去的以“理论讲解为中心”向“案例分析为中心”转变,围绕工程应用这根主线组织教学。努力寻找和积累大量的在教材和参考书上缺少的实际工程案例进行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对枯燥费解的理论内容学懂悟透。通过学生课后的设计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对PLC技术的学习由理性到感性又由感性回到理性,最终真正掌握所学的PLC知识点并具备初步的设计应用能力。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既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的设计与课程成绩的考核
实践教学是《PLC》模块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特色,可以把它分为三个小模块,即:设计调研、小课题设计、大课程设计。首先,在各个重要的知识点学习过程中,安排相应的设计调研,引导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重新理解并转化为自己的感性认识。例如在讲完逻辑控制后,让学生去调研生活中的逻辑控制问题,分析并尝试提出解决办法,同时安排学生将自己的调研报告都做成PPT的形式,在课堂上陈述交流,大家的案例及思考共享,互相启发,使得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性,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设计调研,不仅可以对《PLC》课程中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认识,同样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效果非常理想。其次,在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后,安排相应的小课题设计,作为课程的过程考核,让学生及时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设计,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转化为设计应用能力。最后,安排大课程设计,一方面是将《PLC》课程的主要知识点通过一个综合性设计课题进行设计实践,另一方面用大课程设计替代以往期末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它即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又是检验最终课程教学的综合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课程结束时仅凭一张试卷加上教师平时课堂考勤定课程最终成绩的老套做法。当然,对大课题设计的选题要求较高,教师必须精心构思、综合选题。同时要注意为了培养学生的设计兴趣,增强他们的设计信心,大课程设计采用分阶段完成,边讲授理论知识边让学生完成相应的课题设计的内容。一方面及时检验和应用了相关课程知识,另一方面使得设计难度分解,使学生在相对具有挑战性,但通过努力又能完成的情况下,边学边干,掌握PLC的设计应用。